肝穿刺热消融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意义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术治疗后的造影表现及评价其疗效,随访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单发病灶;肿瘤直径3.0~6.5 cm,平均4.4 cm,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刺热消融术治疗,术后1~3个月内进行肝总动脉及可疑区域供血动脉超选择性造影,同时对残留及复发灶进行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 结果 肝动脉血流改变表现:热消融治疗的肿瘤治疗区多为圆形或类圆形无染色的无血管区、低密度染色区;治疗边缘区可见肉芽染色、边缘区出血、边缘残留或复发。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造影发现原位边缘复发和(或)肝内异位复发灶32例,且全部完成栓塞治疗。 结论 热消融区多为无染色的无或少血管区,发现和鉴别热消融治疗区域的边缘征象是判断局部残留及复发的关键。肝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在疗效观察及进一步综合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骆江红.肝穿刺热消融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0):3065-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