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起搏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的对比研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与右室间隔起搏(RVSP)相比较的具体优势。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三度 AVB于该院住院并具备永久起搏治疗适应证的患者56例,26例行 LBBaP,30例行RVSP,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电图 QRS波宽度;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左心房前后径(LAAD)、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程控仪测定2组患者术中,术后3、6个月心室电极参数;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值;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LBBaP组患者 QRS波宽度窄于 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阈值、感知、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内,LBBaP组术后无阈值增高现象。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 LAAD和 LVEDD低于 RVSP组,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 LVEF高于 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LBBaP组患者 NT-proBNP值低于 RVSP组,术后6个月时差别进一步扩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 RVSP相比,LBBaP是一种更理想且安全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石明明,黄贤胜,王 虹,李舒承,王晓晓,王青松,张 娜,高海超,梁 浩.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起搏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的对比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3,39(17):2949-2954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3-10-13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