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人工肝模式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短期疗效对比分析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项目(Z20190088)。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三种人工肝模式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短期疗效,为血浆用量不足情况下 治疗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 121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ACLF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血浆置换(PE)组(37例)、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DPMAS)组(62例)、选择性血浆置换(FPE)+DPMAS组(22例)。对3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等进行比较。 结果 3组治疗前临床指标[除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 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ST、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胆碱酯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及终末期肝病模 型(MELD)评分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PE+DPMAS组治疗后清蛋白水平与 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MELD 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FPE+DPMAS模式的临床疗效与其他2种模式相当,同时可降低血浆 用量,特别适合在血浆用量不足的情况下给有需要的患者进行人工肝治疗。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吴慧慧,陈惟义,农村立.三种人工肝模式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短期疗效对比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16):2743-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