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3, 29(20):3041.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扛板归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确定其抗菌谱及最低抑菌浓度(MIC)。 方法 扛板归采用几种有机溶剂提取,研究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的抗菌活性。 结果 扛板归75% 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分别为5.0×10-2、10.0×10-2、10.0×10-2、5.0×10-2 mg/mL。此外,扛板归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对枯草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结论 扛板归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以作为新的抗菌中药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2013, 29(20):3043.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及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及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加用沙丁胺醇及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肺部哮鸣音减少或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在喘息、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及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能提高患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缩短疗程。
王 卉,丁美红,潘爱萍,张 鹏,张玉玲,辛芳芳,陈 涓,张 凤
2013, 29(20):3045.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泰州市医学高职女生经前期综合征的现状,并探讨经前期综合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和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医学技术学院2008、2009级女生832人进行问卷调查,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 (1)泰州市医学高职女生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41.55%,其中,轻微27.66%、中度9.76%、重度及以上4.13%;(2)经前期综合征女生的生活质量下降,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和精神健康6个维度得分低于非经前期综合征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前期综合征是医学高职女生常见的健康问题,并影响其生命质量,应采用相应措施,降低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生率。
2013, 29(20):304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开展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适宜技术对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及其经济学意义。 方法 于2012年1—12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西安交通大学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高血压患者500例作为综合管理组;同期在西安交通大学医院内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500例作为门诊组。综合管理组以《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手册——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为指导,进行规范化管理;门诊组采用常规管理。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医疗费用情况。 结果 综合管理组治疗率为93.32%、控制率为66.14%,分别高于管理前的39.70%和13.20%。门诊组管理后治疗率为67.55%,控制率为40.46%,高于管理前的38.91%和13.81%,管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手段。
2013, 29(20):304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及磷酸化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p-4EBP1)的表达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42例卵巢组织标本,包括正常卵巢组织20例、卵巢良性上皮肿瘤组织26例、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组织24例及卵巢上皮性癌组织72例,观察p-mTOR及p-4EBP1的表达情况变化。 结果 (1)p-mTOR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上皮肿瘤组织、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组织及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总体阳性率分别为5.0%(1/20)、11.5%(3/26)、25.0%(6/24)、48.6%(35/72),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标本中p-mTOR阳性表达率为59.1%(26/4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标本(32.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临床分期中,高分期组(Ⅲ+Ⅳ期)p-mTOR阳性表达率(55.6%,30/54)显著高于低分期组(Ⅰ+Ⅱ期)(27.8%,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4EBP1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上皮肿瘤组织、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组织及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总体阳性率分别为5.0%(1/20)、19.2%(5/26)、29.2%(7/24)、59.7%(43/72),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标本中p-4EBP1阳性表达率为70.5%(31/4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标本(42.9%,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临床分期中,高分期组(Ⅲ+Ⅳ期)p-4EBP1阳性表达率(66.7%,36/54)显著高于低分期组(Ⅰ+Ⅱ期)(38.9%,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mTOR及p-4EBP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402,P<0.05)。 结论 p-mTOR和p-4EBP1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高表达,提示二者参与了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p-mTOR和p-4EBP1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在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中二者起协同作用。
2013, 29(20):305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对其并发糖尿病的风险评估。 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60例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患者(并发组)和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运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进行人格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对可能的混杂因素(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血糖控制、既往最高体质量指数、体质量减轻比、锻炼、吸烟、社会心理因素或人格特征)进行调整。 结果 人格特征外向、内外向兼有和人格特征内向在并发组和精神分裂症组的构成比分别为38.6%、11.4%、50.1%和53.1%、11.1%、3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P=0.01),人格特征内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人格特征外向者的1.91(1.26~2.91)倍,但经上述混杂因素调整后统计学关联消失(P=0.12);两组分别有35.4%和19.6%的患者在近1年内有社会心理因素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8,P=0.01),调整前后的OR(95%CI)分别为2.26(1.15~3.51)和1.82(1.07~3.11)。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显示,社会心理因素对男性和60岁以下患者作用显著。 结论 社会心理因素是增加男性和60岁以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高危人群应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其应对能力。
2013, 29(20):305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早期预防脑卒中后抑郁(PSD)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将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治疗和心理护理,治疗8周后,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进行效果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 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预防可减少PSD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2013, 29(20):3056.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紫杉醇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将90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顺铂组和紫杉醇组,每组30例。放疗组采用单纯放疗,顺铂组采用顺铂同步放化疗,紫杉醇组采用紫杉醇同步放化疗。 结果 紫杉醇组和顺铂组近期临床疗效均高于放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杉醇组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高于放疗组,但低于顺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紫杉醇同步放化疗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2013, 29(20):3058.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寻找一种更加安全、可靠、卫生、使用方便、环保的胸腹腔积液的穿刺抽吸器具。 方法 将其与传统胸腹腔穿刺包的性能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结果 多功能医用吸取器具有安全可靠、卫生、使用方便、环保4个方面的明显优势。 结论 作为一种新产品,建议在临床上试用推广。
2013, 29(20):3059.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早期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遵循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 结果 观察组肢体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最大限度地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2013, 29(20):306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在常规护理下电针、关节松动术、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4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关节松动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疗法。 结果 治疗3周后,患者在疼痛、功能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10%(37/4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2%(41/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组治疗均在缓解疼痛、功能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因此,在电针、关节松动术的基础上加上生物反馈疗法是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2013, 29(20):3063.
摘要:【摘 要】 目的 通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筛选出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标本,同时用胶体金标法检测,比较2种方法检测HBsAg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ELISA法检测阳性的标本按S/OD值不同分为A~D组,比较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632例ELISA法HBsAg阳性标本,A组(1.0≤S/OD≤6.9)56例,胶体金标法检出5例,检出率为8.93%(5/56);B组(6.925.0)6例,胶体金标法均检出,检出率为100.00%。低浓度组(A组)HBsAg 2种检测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ELISA法检测HBsAg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胶体金标法检测下限较高,灵敏度较低,易造成部分弱阳性标本漏检,不宜用于临床HBsAg检测。
2013, 29(20):306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术治疗后的造影表现及评价其疗效,随访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单发病灶;肿瘤直径3.0~6.5 cm,平均4.4 cm,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刺热消融术治疗,术后1~3个月内进行肝总动脉及可疑区域供血动脉超选择性造影,同时对残留及复发灶进行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 结果 肝动脉血流改变表现:热消融治疗的肿瘤治疗区多为圆形或类圆形无染色的无血管区、低密度染色区;治疗边缘区可见肉芽染色、边缘区出血、边缘残留或复发。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造影发现原位边缘复发和(或)肝内异位复发灶32例,且全部完成栓塞治疗。 结论 热消融区多为无染色的无或少血管区,发现和鉴别热消融治疗区域的边缘征象是判断局部残留及复发的关键。肝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在疗效观察及进一步综合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013, 29(20):3067.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耐药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2008年6月至 2012 年 3月对27例耐药性晚期乳腺癌采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第8天;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1 h,第1天;21 d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27例均完成2周期以上化疗,均可评价,其中5例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3例进展,总有效率为66.7%。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皮疹,均可耐受。 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蒽环类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2013, 29(20):3069.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010 年8 月至2012年6月1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5例。对照组实施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瑞舒伐他汀口服,每天20 mg,长期应用。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50/55),高于对照组的76.36%(42/55)(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发生肝功能轻度损害2例,轻度肾功能损害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无肌炎发生。 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改善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预后,且药物不良反应小,临床应用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3, 29(20):307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膝关节病灶清除术对膝关节结核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骨关节结核提供思路。 方法 选取骨科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8例确诊为膝关节结核患者,对膝关节病灶清除术联合滑膜切除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行膝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联合滑膜切除术后,该组患者结核症状消失,基本达到治愈标准。 结论 膝关节结核要早发现、早治疗,围术期抗结核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手术治疗是治愈膝关节结核的关键。
2013, 29(20):3072.
摘要:【摘 要】 目的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引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及护理质量。 方法 全院通过动员、培训、示范、推广,以互助组互助形式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落实“五常法”管理,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士行为,并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 结果 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助推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86.9%上升至96.0%。 结论 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可有效改善医疗环境,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同时规范了护士的护理行为,保证了护理服务质量,真正实现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明显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2013, 29(20):3074.
摘要:【摘 要】 目的 促进该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使用安全、有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方法 根据法定药品说明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10年版)等药学资料,对该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电子医嘱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该院抗肿瘤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溶媒选择不当(82.2%)、操作失误(8.8%)、规格选用不当(4.2%)、药物浓度超标(3.9%)及其他方面(0.9%)。 结论 经过逐月分析和总结,加强药师和临床的面对面沟通,定期向科室反馈不合理医嘱汇总情况,并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可有效提高合理用药率。
2013, 29(20):307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粪便隐血试验及结肠镜检查作为大肠癌筛查主要方式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结合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对海沧周边农村地区4个行政村40~74岁常住居民进行初筛,高危人群接受全结肠镜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总调查人数6 380例,高危人群共1 035例,1次以上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580例,阳性率为9.09%。全结肠镜检查共839例,其中检出结肠癌14例,201例发现了息肉,包括腺瘤64例、非腺瘤性息肉137例,并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 结论 结合粪隐血、问卷调查及结肠镜检查适合社区、广大农村地区患者大肠癌的筛查,有利于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2013, 29(20):307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对2009—2010年就诊的5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高血压患者家庭关怀度指数(family APGAR Index,FAI)量表总分平均分为(5.73±2.51)分,54.0%的患者认为所属家庭功能为中等,家庭功能差的患者依从性问卷得分较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问卷(TAQPH)与FAI量表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在-0.06~0.18之间,总分之间相关系数为 -0.15~0.64,其相关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家庭功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对患者家庭功能状况进行改善,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高患者的家庭关怀度,从而逐步改善其依从性行为。
2013, 29(20):3090.
摘要:
2013, 29(20):309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 方法 对78例1级高血压低危和中危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建立档案,跟踪随访。 结果 66例患者经治疗3个月,多次随访血压均在正常范围。3例患者血压波动大,最高收缩压多次超过180 mmHg(1 mmHg=0.133 kPa),予以药物治疗。有9例患者因未能严格遵医嘱进行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治疗,血压及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予以药物治疗。 结论 该研究充分肯定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意义。
2013, 29(20):309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绝经后取环困难的原因及预防。 方法 对86 例绝经后取环困难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患者一次取环成功54例(62.8%),通过采取辅助措施取环30例(34.9%),取环失败2例(2.3%)。 结论 普及节育器知识、绝经后及时取环、定期了解节育器情况、改善宫颈及宫腔环境、精心施术和避免损伤是预防绝经后取环困难的有效方法。
2013, 29(20):3097.
摘要:【摘 要】 目的 通过翼状胬肉单纯切除联合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MMC)及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联合术后应用MMC治疗翼状胬肉,观察其复发率及并发症,评价其疗效。 方法 将80例(86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翼状胬肉单纯切除联合术后应用MMC组(对照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联合术后应用MMC组(观察组),随访12~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复发率及并发症。 结果 观察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 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联合术后应用MMC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临床上值得应用。
2013, 29(20):309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无黏胶泡沫敷料在气管切开术后2种不同换药方法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15例气管切开患者总换药300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次。对照组选用康惠尔12 cm×12 cm无黏胶泡沫敷料为气管切口换药敷料,观察组采用康惠尔12 cm×12 cm敷料对无黏胶泡沫对半剪为6 cm×12 cm敷贴,进行气管切口换药。 结果 两组患者舒适度、局部皮肤的刺激及换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裁剪后6 cm×12 cm敷贴可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处皮肤红肿、皮疹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舒适度提高,并节省换药时间,减轻了患者经济及思想上的负担,降低了医疗费用。
2013, 29(20):3099.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滤过(HDF)和血液透析(HD)交替模式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4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每周3次HD治疗;观察组给予每周2次HD加每周1次HDF治疗。 结果 (1)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Scr、BU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而对照组β2-MG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观察组高血压、心律失常、低血压、肌肉痉挛、透析失衡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HDF和HD交替模式治疗尿毒症,能够高效清除患者体内的中、小分子毒性物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3, 29(20):3101.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腹部行带蒂术术后患者使用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舒缓关节僵硬、减轻手臂酸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50例腹部行带蒂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加超声药物透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臂酸痛及肘关节僵硬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臂酸痛及关节受限程度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药物透入治疗对减轻腹部带蒂术后患者手臂酸痛及舒缓关节活动受限效果显著。
2013, 29(20):310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应用血液灌流(HP)并用血液透析(HD)技术治疗鱼胆、蛇胆中毒的临床效果。 方法 进入急诊科常规治疗后,迅速采用HP+HD联合疗法,灌流器在治疗前与透析器串联相接,动脉管路接灌流器上端,静脉管路接透析器静脉端,建立体外循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 结果 患者通过HP+HD联合治疗,中毒症状明显改善,肝肾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 应用HP+HD联合治疗鱼胆、蛇胆中毒效果可靠,抢救成功率高。采用直接穿刺接管法,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并无外瘘带来的痛苦与并发症。
2013, 29(20):310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相关因素及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CPR 术后MODS患者56例,对其基础病因、CPR时间、并发MODS 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CPR成功47例,心、肺、脑复苏成功16例,复苏后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39例,出院9例,死亡42例。死亡原因主要为器官功能衰竭。 结论 CPR后对患者进行生命支持与原发病的医治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2013, 29(20):310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在小儿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效果。 方法 将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简单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对疾病及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组在遵医嘱用药、避免接触过敏源、体质锻炼、避免呼吸道感染和合理饮食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在出院后1年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了患儿依从性,降低了哮喘复发率,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2013, 29(20):310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3种治疗方法对锁骨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 对131例锁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锁骨骨折类型分别选用“8”字绷带和(或)锁骨带外固定、克氏针(或加钢丝)、锁骨钢板固定,其中非手术治疗5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81例。 结果 随访3~18个月,有99例效果良好,延迟愈合9例,23例畸形愈合。 结论 3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移位较轻或手法复位较稳定的骨折,宜用非手术治疗。锁骨中外1/3骨折、中段锁骨骨折以克氏针(或加钢丝)固定和锁骨钢板固定,具有固定可靠、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2013, 29(20):3107.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讨论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198例患者根据有无感染分为两组,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137例。于急性期调查统计所有患者年龄、血压、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糖、出血量及患者意识障碍情况。最后对可能与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有关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感染组死亡率为37.70%(23/61),非感染组死亡率为5.84%(8/1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培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5.3%)。另外,≥60岁年龄组并发肺部感染率为30.2%,<60岁为15.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小于30 mL以下患者感染率为11.8%,≥30 mL者为4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感染率为49.3%,无该病者为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糖尿病患者发病率为31.4%,无糖尿病患者为1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意识障碍者感染率为66.7%,无意识障碍者为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因素可能与患者年龄、出血量、糖尿病史、慢阻肺疾病及意识情况有一定相关性。
2013, 29(20):310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郴州地区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烧伤的原因及院前救治情况,以达到提高院前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烧伤的急诊救治水平目的。 方法 回顾性总结该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经急诊科收治住院的316例烧伤患儿临床资料。 结果 引起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烧伤主要原因是热液烧伤270例(85%),火焰烧伤28例(9%),其他烧伤18例(6%)。 结论 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烧伤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应在全社会提倡正确教育,加强烧伤知识的普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减少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烧伤的发生;另外,通过不断加强乡镇社区医生的培训,提高院前急诊救治水平,减少因不合理治疗导致的严重并发症,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2013, 29(20):311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应用纤维结肠镜下减压复位术和腹腔镜技术诊治乙状结肠扭转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对2006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4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例患者先行急诊纤维结肠镜下减压复位术,1例行肠镜考虑有肠坏死而行急诊手术,其中13例7~10 d后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切除术。 结果 13例行急诊纤维结肠镜下减压复位术复位成功。并于7~10 d后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切除术,术后患者均顺利出院,无一例复发。 结论 对于无肠坏死及腹膜炎的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可以行非手术复位治疗,对于有肠坏死及腹膜炎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后期腹腔镜手术治疗乙状结肠扭转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且可一次手术治愈。
2013, 29(20):3111.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研究回顾性分析住院综合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40例患者中,显效34例(85%),有效4例(10%),无效2例(5%),总有效率为95% 。治疗过程中无心、肺、肾等严重并发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应综合治疗,防治结合,急性期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并全面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缓解期的预防措施不可忽视,可减少慢性支气管炎复发。
2013, 29(20):311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内感染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为医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对262例入住NICU新生儿进行目标性监测,根据是否发生医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发生部位及进行病原学统计。 结果 262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内感染27例,合计31次,发生率为10.30%,NICU医院内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多见,革兰阴性杆菌普遍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对常用三代头孢菌素耐药。 结论 新生儿医院内感染与胎龄、低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肠外营养、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患儿的内外因素有关,应加强防范,降低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013, 29(20):3114.
摘要:【摘 要】 目的 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该院就诊的急性脑血管病后首次继发癫痫患者56例。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的临床表现、发作类型及预后情况。 结果 56例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发病率为7.10%。其中脑出血17例,脑梗死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大发作26例,简单部分发作22例,复杂部分发作8例。丙戊酸钠和奥卡西平联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0%(49/56)。 结论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继发癫痫大发作,脑梗死患者多表现为部分发作,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
2013, 29(20):311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肾病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接受检查的49例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健康组、高血压肾病组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组,对3组常见并发症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测定。 结果 肾皮质血流量(BF)、血容量(BV)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小球肾炎组BF较健康组显著性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延长,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显著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髓质慢性肾小球肾炎组BF较健康组显著性降低,MTT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肾病的诊断及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2013, 29(20):311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贫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网织红细胞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408例贫血患者,采用先进的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贫血患者治疗前后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动态变化。 结果 治疗前后各种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比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治疗后各种贫血患者(除溶血性贫血患者外)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和强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HFR%)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 结论 RET参数在贫血的治疗和药物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3, 29(20):3117.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肺结核及常见肺部并发症的医学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且确诊的71例肺结核患者行胸部X射线片及胸部CT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两种影像学特征。 结果 空洞、卫星灶、胸腔积液CT扫描检出率显著优于X射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播散、淋巴肿大的CT扫描检出率明显优于X射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医学影像学检查肺结核及常见肺部并发症具有理想的检出率,应用CT与X射线检查结核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2013, 29(20):3119.
摘要:【摘 要】 目的 提高超声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 5例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超声图像表现。 结果 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与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及术中所见直肠及膀胱周围大量脂肪分布所致脏器受压变形结果一致。 结论 根据超声声像图特征性表现,能较准确地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
2013, 29(20):3120.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检验科血液体液专业组的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寻找对策以提高检验与诊疗质量。 方法 对检验科血液体液专业组拒收的不合格血液与体液标本,按拒收标本类型、拒收原因、分项分类统计例数数数并分析。 结果 血量不足、血凝固、采样错误、溶血或脂血是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量少、采样错误、混有污染物是导致体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结论 分析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加强护理管理,保证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013, 29(20):3122.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 方法 对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收集上报至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11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0岁儿童最易引发ADR,占45.05%;抗感染药易引发ADR,占82.9%,其中头孢菌素类最多,占58.7%;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94.6%;皮肤、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82.0%。 结论 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尤其加强对易发生人群、易发生药品、易发生用药方式的监测,尽可能避免和减少ADR发生,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2013, 29(20):3123.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环磷腺苷葡胺(MCA)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4—8月间收治的50例CHF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和常规治疗联合MCA治疗(MCA组),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 MCA组疗效显著13例,好转9例,无效3例,有效率88.0%;对照组疗效显著8例,好转9例,无效5例,恶化3例,有效率68.0%。MCA组患者的每分输出量(CO)、左室短轴缩短率(FS)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CA组患者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出现心悸2例,1例出现恶心,停止或减速滴注后自行消失。 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MCA治疗CHF,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2013, 29(20):312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0例非急性发作期轻、中度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 结果 治疗1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12周后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和用力呼气峰流速(PE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VC、FEV1/FVC(%)和PEF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使用方便、见效快、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3, 29(20):3126.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价丹参酮联合大剂量甲钴胺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 方法 将 9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丹参酮及甲钴胺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丹参酮治疗。 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达81.25%(39/48)和87.50%(42/48),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71%(15/42)和71.42%(30/42)(P<0.05)。 结论 丹参酮联合使用大剂量甲钴胺可更有效地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
2013, 29(20):3128.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高乌甲素联合舒芬太尼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A)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50例胃肠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镇痛,甲组PCA泵采用高乌甲素12 mg、舒芬太尼100 μg、昂丹司琼8 mg,乙组PCA泵采用舒芬太尼150 μg、昂丹司琼8 mg。观察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患者PCA按压有效次数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出现嗜睡率明显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乌甲素联合舒芬太尼进行患者术后静脉PCA,可以有效提高镇痛效果,同时还能减少舒芬太尼使用量,从而达到降低患者呕吐、恶心、嗜睡等症状发生率,提高术后镇痛质量的目的。
2013, 29(20):312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妇科术后恶心呕吐(PONV)。 方法 240例妇科手术患者全部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随机分为静注昂丹司琼组(A组)、地塞米松组(D组)、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组(AD组)、生理盐水组(S组)。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术后4、6、8、12、24、48 h PONV发生情况、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等。 结果 S组PONV发生率S组明显高于D、A、AD组,D组稍高于A组,AD组明显低于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妇科手术后PONV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2013, 29(20):3130.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血塞通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临床治疗(剂量为30 mg/d),观察组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和血塞通粉针剂联合用药进行临床治疗(剂量为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d,血塞通粉针剂600 mg/d),连续治疗14 d,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但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 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在脑梗死临床治疗中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2013, 29(20):3131.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价以雷贝拉唑、莫西沙星、呋喃唑酮为治疗方案,采用序贯疗法联合抗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莫西沙星、呋喃唑酮,采用序贯治疗用药;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联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0.0%(54/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6/60);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71.7%(43/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8/60)。 结论 应用雷贝拉唑、莫西沙星、呋喃唑酮方案,并采用序贯治疗方法,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3, 29(20):3133.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治疗肾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9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特拉唑嗪治疗。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7.18%,34/39)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3/39)显著低于对照组(12.50%,5/40)(P<0.05)。 结论 氨氯地平治疗肾性高血压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借鉴。
2013, 29(20):3134.
摘要:【摘 要】 目的 对接受HD肝病治疗仪治疗的脂肪肝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对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 91例患有脂肪肝门诊患者,均采用HD肝病治疗仪进行治疗3个月,在治疗过程中分别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 采用HD肝病治疗仪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正常、体质量减轻、腹围缩小、B超示脂肪肝较前减轻;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均能按时接受治疗、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诊、改变饮食习惯及合理运动。 结论 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对接受HD肝病治疗仪治疗的脂肪肝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临床效果理想。
2013, 29(20):3135.
摘要:【摘 要】 目的 总结1 082例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分析高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护理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7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3 459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1 082例高龄组患者(≥75岁)根据高龄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常见并发症实施围术期整体护理,并与同期非高龄组(2 377例)远近期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总结高龄患者护理经验。 结果 高龄组男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术前并存病、术后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根据高龄食管癌临床特点,制订相应护理对策,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获得良好的远期预后。
2013, 29(20):313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拔牙术的护理。 方法 回顾分析76例拔牙术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 结果 通过术前护理消除了患者紧张情绪,术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做好术前、术中配合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护理有效减少了出血、感染,促进创口恢复。
2013, 29(20):313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影响效果。 方法 将100例住院治疗的择期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当天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 手术当天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均较入院时升高,但观察组收缩压及心率升高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老年手术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对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2013, 29(20):313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和转运途中的护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院前救护危重患者1 158例的急救护理体会。对不同急救患者采取及时、恰当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其中对4例心搏骤停患者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 结果 顺利接回医院患者1 156例(99.83%),死亡2例(0.17%)。 结论 科学规范的院前急救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证,为患者接受医院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因此,做好院前急救护理意义重大。
2013, 29(20):314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认识和护理综合干预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老年支气管哮喘临床资料,总结护理评估和干预重点。 结果 老年哮喘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较重,并发症或伴发病多,病情复杂,影响患者预后。 结论 老年支气管哮喘并发症多,重症患者的比例高、预后差,要高度重视,及早护理干预,可预防病情的恶化,从而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013, 29(20):314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护理配合要点及体会。 方法 对实施腹腔镜下肝切除术8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全组有5例中转开腹,其余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结论 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术中密切的护理配合是保证腹腔镜下肝切除术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
2013, 29(20):314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一种拔针后止血的有效方法。 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00例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桡动脉穿刺抽血,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200例。实验组采用自制小纱块卷沿血管走向直接压迫穿刺点上,用4条长10~12 cm纸胶布横向粘贴固定,24 h后拆除;对照组进行桡动脉穿刺抽血后指导实习护生使用三指并排横向按压局部20 min。 结果 与对照组止血效果比较,两组穿刺点局部出血、肿胀及皮下淤斑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制小纱块卷用于桡动脉抽血拔针后压迫止血能有效保护了患者血管,减少局部出血、肿胀、淤斑的发生。
2013, 29(20):3145.
摘要:【摘 要】 目的 介绍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配合要点。 方法 对15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介绍术前和(或)术中配合要点。 结果 1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医护配合满意,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配合、腔镜器械的正确使用及做好无菌技术操作,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
2013, 29(20):314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预防其复发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遂宁市安居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护理方法、治疗、转归等情况。 结果 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的主要基础疾病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60例患者中,有效55例,3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有效率为91.67%。 结论 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认识,提高自理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013, 29(20):314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机依赖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 对重症监护病房95例使用呼吸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63例(66.3%)患者产生呼吸机依赖,70~<80、≥80岁年龄组呼吸机依赖高于50~<60、60~>70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容易产生呼吸机依赖,随着年龄增大对呼吸机依赖可能性越大;加强抗感染、预防营养不良、心理干预及适当的脱机时间是护理的关键。
2013, 29(20):3149.
摘要:【摘 要】 目的 总结和探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的护理体会,为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围术期护理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54例小儿鞘状突未闭的男性患儿实施了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总结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探讨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措施。 结果 5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住院时间2~3 d,随访6个月,54例患儿均治愈,心理状况稳定。 结论 完善术前准备、围术期心理护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2013, 29(20):315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 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干预组60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保护静脉、抬高患肢、加强对患肢的功能锻炼、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住院21 d DVT的发生情况。 结果 干预组DVT发生率为1.7%(1/60),对照组为13.3%(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DVT的发生。
2013, 29(20):315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淋巴系统恶性血液病并发糖尿病化疗期间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 淋巴系统恶性血液病并发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通过血糖控制和监测、饮食控制、预防出血和感染,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焦虑,使其能更好地配合化疗,预防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果 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血糖都能维持在理想范围,未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患者除1例死亡外,余全部顺利完成化疗。 结论 护理干预可预防和减轻淋巴系统恶性血液病并发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及血糖大幅波动,保证化疗顺利进行。
2013, 29(20):3154.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临床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应采取的相应预防措施。 方法 收集门急诊发生的56例输液反应患者临床资料,按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因素、输液操作、季节因素、人群结构与疾病分布、预后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反应最为常见;发生率以幼儿和老年患者最高;联合用药越多,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加入抗生素粉针剂或中草药制剂输液反应发生率增加。 结论 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控制液体滴速,是降低输液反应的有效措施。
2013, 29(20):3155.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门诊输液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处理措施、观察与护理要点。 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门诊输液留察室发生的 1 019例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预防方法。 结果 1 019例ADR中,严重反应有79例,占7.8%。发生反应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有503例,占42.2%。最常见的ADR类型是皮肤及附件损害有811例,占79.6%。 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重视门诊输液的ADR监测,对静脉用药患者要严密观察,建立门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等提前重视措施,可预防或减少ADR的发生。
2013, 29(20):315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的护理要点。 方法 对68例结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 结果 68例结脑患者治愈好转63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2例。 结论 对结脑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2013, 29(20):315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并癫痫持续发作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 方法 对2011—2012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并发癫痫持续发作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方法和内容进行分析。 结果 7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 结论 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和临床表现,迅速、准确执行医嘱,了解治疗用药后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有效控制痉挛发作。同时做好基础护理工作,能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
2013, 29(20):3159.
摘要:【提 要】 总结了136例登革热患者的护理体会,包括一般护理、高热、皮疹、出血等症状护理,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认为加强基础护理,及时给予对症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并发症的抢救及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疾病的康复十分重要。
2013, 29(20):3160.
摘要:【提 要】 对2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阿托品化后使用微量泵泵入阿托品维持阿托品化的观察和护理进行总结分析。使用微量泵维持阿托品化,根据临床表现调节阿托品泵入剂量维持阿托品化。快速、准确地判断阿托品使用过程中出现4个阶段的表现,清楚并重视阿托品使用的不良反应和安全防护,及时、准确加减量及停止使用微量泵。做好呼吸道、血液灌流和基础护理,提高治愈成功率。
2013, 29(20):3162.
摘要:【提 要】 总结骨科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优点及体会,包括术前1~2 d护理工作,手术当天护理工作,术后1~3 d护理工作,术后4~15 d护理工作,出院当天护理工作等。骨科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2013, 29(20):316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针灸与推拿联用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运动疗法,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与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综合功能评分等。 结果 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25/35)、91.4%(32/35);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综合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灸与推拿联用治疗痉挛型脑瘫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恢复机体功能,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2013, 29(20):3164.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芒硝、大黄混合袋对于大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97例行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芒硝、大黄混合袋)53例、对照组(不应用药袋)44例。观察每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腹胀的发生率、腹部切口液化发生率。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缩短(P<0.05),而术后腹胀发生率、腹部切口液化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开腹手术术后芒硝、大黄混合袋对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腹胀发生率、腹部切口液化发生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13, 29(20):3166.
摘要:【提 要】 生药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实践性和直观性的学科。对生药学目前教学现状予以分析,根据特定教学对象优化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改革中在内容上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综合操作技能,方式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并建立开放实验室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大胆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平时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实验考核评价相结合。经过一系列初步的探索和试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3, 29(20):3168.
摘要:【提 要】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从密切联系专业及医学的实用问题出发,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化学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创新意识的能力。
2013, 29(20):3169.
摘要:【提 要】 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学生学习成长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从而真正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对高职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对象的学习背景、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教学主旨,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全面的教学评价系统进行考核,以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3, 29(20):3171.
摘要:【提 要】 药理学是联系临床和基础的桥梁学科,也是医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药理学内容较多、枯燥,学生不易掌握,教师不易上好,该文就药理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一些思路包括:临床病例在理论教学中的引入,注意经典药物和临床一线药物的讲解,视频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引入与药物有关的趣事,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对比介绍和互动教学等,以便充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
2013, 29(20):3172.
摘要:【提 要】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在人体解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作者从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013, 29(20):3173.
摘要:【提 要】 针对医学留学生医学影像学全英文教学所存在的语言障碍、教材选择、师资及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从加强英语培训、编写教材、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和方法,以利于今后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留学生。
2013, 29(20):317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实习护生主动参与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针对实习护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体系,采取岗前教育、护理量化指标、整体护理行为评定等多种方式培养护生主动参与优质护理服务的能力。 结果 提升了实习护生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主动性,提高了患者对实习护生护理服务满意率。 结论 培养实习护生主动参与优质护理服务的意识,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护理服务能力和患者对实习护生的护理服务满意率。
2013, 29(20):3176.
摘要:【提 要】 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了提升医学本科生教育质量,帮助本科生理解、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法,各大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以讲座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法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之一。由于心脏内科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多样,在实习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该文就LBL及PBL教学法在心内科实习教学中的综合应用展开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013, 29(20):3178.
摘要:【提 要】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对提高民族的生命质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接受死亡教育尤为重要。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生的庄严殿堂,开展死亡教育既是医学专业学习的特殊需要,也是医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需要。死亡教育是现代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新课题,在医学教育的漫漫长河中,死亡教育的加入将会使医学教育体系日臻完善。该文将就死亡教育的内涵、沿革、现实意义及施行途径加以探讨和阐述。
2013, 29(20):3179.
摘要:【提 要】 通过探讨护理临床学习环境评价的理论框架,了解临床学习环境的研究方法,以期创建良好临床学习环境,为护理临床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
2013, 29(20):3180.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急诊科观察室安全隐患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1 342例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患者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整顿、落实。 结果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修养,提高责任心和法律意识并完善各项制度,采取预见性和无缝隙的安全管理,有效地减少差错、纠纷、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急诊患者的就医安全。 结论 急诊观察室患者病情变化快、流量大、周转快,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需加强医疗、护理管理以保证患者安全。
2013, 29(20):3182.
摘要:【提 要】 创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对于县级医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尤其对于医改后的民营非盈利性医院,该文就沭阳县人民医院的科教工作现状及临床教学做简要陈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找出解决的相关措施。认为医改中的基层县级医院需要从师资队伍、设施、资金、及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支持。
2013, 29(20):3183.
摘要:【提 要】 通过对农村学校饮用水安全隐患分析,从管理学角度探讨综合管理提高农村学校饮用水安全水平。
2013, 29(20):3184.
摘要:【提 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疗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整体护理转变。新形势要求医院必须加强护理管理,开展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提高护理质量,但由于厂矿职工医院护理人员编制不到位、护士基础知识不足、学习进修机会偏少等因素,给护理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存在很多难点,综合本院的护理管理工作,就厂矿职工医院护理管理的难点作一浅析并探讨对策。
2013, 29(20):318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其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结果 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构成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8.1%)、肺炎克雷伯菌(25.0%)、铜绿假单胞菌(21.2%)。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哌拉西林等药物的耐药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超过80.0%,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保持较低的耐药率,对多粘菌素E全敏。 结论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医生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高抗感染的治疗效果。
2013, 29(20):3188.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浦口区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 方法 收集2012年西江村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人畜病情和相关因素的调查数据分析疫情特征。 结果 2012年西江村血吸虫病监测点血清学监测阳性率以及居民感染率分别为2.00%和0.00%,家畜感染率为0.00%,2012年监测点共查出实有钉螺面积 34.017 0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每0.1 平方米0.14只,无感染性钉螺。 结论 浦口区居民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对钉螺和传染源的监测和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
2013, 29(20):318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精神科男性护理人员的不良心理反应原因,制订相应对策。 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调查表、工作倦怠问卷(MBI)、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MSQ)对精神科27名在职男性护理人员进行调查。 结果 职业倦怠问卷调查3个维度系数均明显高于标准值,其中情绪衰竭和成就感低落维度的系数分别为4.8、4.5。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总分为(67.98±7.88)分,得分最低的是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收入与工作量、晋职的机会。年龄、用工性质、文化程度是影响精神科男性护理人员不良心理反应主要因素。 结论 医院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有效对策,促进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提高工作积极性。
2013, 29(20):3192.
摘要:
2013, 29(20):3199.
摘要: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