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0卷第1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2014, 30(18):2721.

      摘要 (7330) HTML (0) PDF 1.00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13 年1~10月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缺血患者,经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均存在脑动脉狭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64排能谱CT行CTA检测颅外段血管及颅内段血管狭窄情况,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根据血清Hcy水平差异,将其分为高Hcy组(观察组)52例和正常Hcy组(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颈部血管斑块的数量和性质,颅内、外段血管狭窄程度。 结果 血清Hcy水平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8.85%(41/52),发现斑块125个;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58.33%(28/48),发现斑块78个,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占总斑块数的65.60%(82/125),对照组占58.33%(45/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外段血管狭窄率(80.77%)高于对照组(62.50%),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9.23%)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36.54%、25.00%)显著高于对照组(20.83%、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段血管狭窄率(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52.08%),其中,观察组轻度血管狭窄率(17.31%)低于对照组(25.00%),中、重度血管狭窄率(26.92%,32.69%)显著高于对照组(16.67%,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外段轻度血管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动脉狭窄存在相关性,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总数及不稳定斑块数量越多,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也随之增高。

    • 宫颈癌细胞系中RASSF2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2014, 30(18):2724.

      摘要 (6978) HTML (0) PDF 1.00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拟通过检测4株不同宫颈癌细胞系HeLa、CaSki、SiHa和C33A中RASSF2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以及分析去甲基化前后RASSF2A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甲基化状态及细胞生物活性的变化,探讨宫颈癌发生的可能机制及治疗对策。 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去甲基化药物5-杂氮-2′-脱氧胞苷(5-aza-dC)作用前后RASSF2A 基因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4株宫颈癌细胞系中RASSF2A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RASSF2A 基因表达变化,并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生物活性的变化。 结果 宫颈癌细胞系HeLa和SiHa表现为完全甲基化状态,细胞系CaSki和C33A表现为部分甲基化状态。5-aza-dC可使宫颈癌细胞系部分去甲基化,并使RASSF2A基因在宫颈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升高。通过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的生物学行为检测发现,通过5-aza-dC的诱导作用,其增殖能力和抗凋亡能力明显下降。 结论 甲基化是导致宫颈癌细胞中RASSF2A基因表达缺失或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去甲基化药物5-aza-dC能够逆转宫颈癌细胞系RASSF2A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水平,提高RASSF2A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示RASSF2A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去甲基化干预是否有效的分子学标志物,为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 三种中药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抑菌作用研究

      2014, 30(18):2728.

      摘要 (7291) HTML (0) PDF 1.00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3种单味中药鱼腥草、夏枯草、黄芩成分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体外抑菌作用,为中药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先用纸片扩散(K-B)法确认收集菌株的耐药表型,再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将鱼腥草、夏枯草、黄芩进行系列倍比稀释,检测3种单味中药对多重耐药PAE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 多重耐药PAE对亚胺培南、头孢噻肟全部耐药,对喹诺酮类,第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低。中药MIC检测结果显示,鱼腥草、黄芩、夏枯草对多重耐药PAE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位MIC分别为55.6、48.3、15.8 mg/mL。 结论 3种中药对多重耐药PAE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夏枯草可以在比较低的浓度下表现出对多重耐药PAE的抑制作用。

    • 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状态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2014, 30(18):2730.

      摘要 (6927)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炎症状态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方法 将该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SLE患者128例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价分为四组,即基本无活动为SLE 1组(34例),轻度活动为SLE 2组(38例),中度活动为SLE 3组(37例)及重度活动为SLE 4组(19例)。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9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骨密度。 结果 SLE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总发生率[25.0%(32/128)]高于对照组[10.5%(1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 1组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 2、3、4组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总发生率明显大于SLE 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LE 3、4组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高于SLE 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LEDAI积分、年龄、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1)。 结论 SLE炎症活动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 多种不同指标评估肾小球滤过率价值比较

      2014, 30(18):2733.

      摘要 (7192) HTML (0) PDF 1.00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胱抑素C (CysC)、血清肌酐(Scr)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作为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标志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1~8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健康体检人群和肾内科住院肾病患者共146例,其中健康对照组40例,肾病组106例。采用Beckman 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受检者CysC、Scr和Ccr。根据Ccr由高到低将肾病患者组分为四组[Ⅰ组(Ccr≥80 mL/min)36例,Ⅱ组(Ccr 50~<80 mL/min)20例,Ⅲ组(Ccr 20~<50 mL/min)30例,Ⅳ组(Ccr<20 mL/min)20例],比较各组间各指标检测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将Ⅰ组及健康对照组患者分为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组,分析各组间的Scr和CysC有无差异。 结果 CysC随着Ccr降低而升高,二者呈负相关(r=-0.973,P=0.000),Ccr在50~<80 mL/min时,CysC已显著升高,而Scr仍在正常值范围内,说明CysC敏感性较Scr高;Ⅰ组及健康对照组不同年龄组间患者中Scr与Cys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Cys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Scr 则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r随着Ccr降低升高不明显,且其与Ccr的相关性较CysC与Ccr的相关性低。 结论 CysC检测肾功能异常的准确性较高,较Scr更加敏感,且与Ccr呈负相关。检测CysC较Ccr更好,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 社区高血压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培训的效果分析

      2014, 30(18):2735.

      摘要 (6910)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培训后的自我健康管理效果。 方法 2012年6~12月选取黄桷坪辖区6个社区居委会内居住的高血压患者112例,以居委会为单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高血压3级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管理基础上成立自我管理小组并开展自我管理培训,12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结果 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显著提高,膳食习惯、行为习惯、运动方式及时间有显著变化,遵医行为有了大幅提高,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自我监测血压技能掌握例次增多,血压控制情况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在社区建立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培训,能有效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其遵医行为及健康行为,从而有效控制高血压,有助于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 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2014, 30(18):2738.

      摘要 (5589)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方法 将该科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住院和门诊收治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联合组49例和单药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甘草酸二铵、还原性谷胱甘肽保肝治疗10~20 d。联合组患者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采用拉米夫定100 mg和阿德福韦酯10 mg,每天1次;单药组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10 mg,每天1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24、48、96周抽血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用荧光定量聚合聚链反应检测HBV-DNA水平。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发率、HBV-DNA<1×103 copy/mL患者比例、HBeAg转阴率。 结果 治疗后12周,联合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1×103 copy/mL患者比例、HBeAg转阴率分别为48.98%、55.10%、15.91%,单药组分别为15.69% 、23.53%、4.54%,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1×103 copy/mL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联合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1×103 copy/mL患者比例、HBeAg转阴率分别为83.67%、85.71%、52.27%,单药组分别为43.14%、33.33%、15.9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联合组患者ALT复发率、HBV-DNA<1×103 copy/mL患者比例、HBeAg转阴率分别为100.00%、97.96%、75.00%,单药组分别为60.78%、47.06%、27.2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6周,联合组的ALT复常率、HBV-DNA<1×103 copy/mL患者比例、HBeAg转阴率分别为100.00%、100.00%、81.82%,单药组分别为72.55%、56.86%、38.6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与抗病毒有关的明显不良反应。单药组治疗96周时出现5例病毒学突破。 结论 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可使患者ALT尽快恢复正常,HBV-DNA较快得到抑制,HBeAg取得较高阴转率,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好的联合治疗方案。

    • >短篇论著
    • PDGF及IGF-IB基因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规律

      2014, 30(18):2740.

      摘要 (7342)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植骨修复骨缺损的骨痂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B)基因与正常骨组织中2种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规律及机制。 方法 选取健康普通中国家兔30只,雌性,其中18只随机分成3 d,1、2、4、6、8周实验组,每组3只;另外10只为骨缺损异体骨松质提供组(骨提供组),2只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均按手术要求对兔桡骨制成15 mm骨缺损模型,取骨提供组同种异体兔髂骨骨松质制成颗粒状骨移植以上骨缺损处,于术后3 d,1、2、4、6、8周处死家兔取骨缺损处标本进行PDGF和 IGF-IB基因片段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喂养后取相同部位正常骨组织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结果 通过PDGF和IGF-IB的目的基因结果进行校正后,以对照组正常骨组织拷贝数为基础,实验组各时间段拷贝数与其比值:正常骨组织为1.00,实验组PDGF 3 d、1、2、4、6、8周各时间段的比值基因数分别为1.70、2.54、1.72、3.63、2.64、0.97;IGF-IB基因比值分别是3.03、4.96、1.14、2.67、0.60、0.12。 结论 PDGF和IGF-IB 2种生长因子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其表达量是变化的,掌握其规律为临床上正确治疗骨缺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介入放射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 30(18):2743.

      摘要 (5547) HTML (0) PDF 1.00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本科生介入放射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选取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临床示教中的本科生160人,将其分为PBL教学组(采用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各80人。教学结束后,收集学生、授课教师及教学督导组的意见,分析、测评成绩。 结果 PBL教学组及传统教学组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85.03±4.74)、(69.66±6.3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L教学组及传统教学组阅片分析能力成绩分别为(25.41±2.96)、(13.91±3.3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问卷调查中,赞成PBL教学模式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传统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的介入放射学教学中,PBL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具优势。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2014, 30(18):2745.

      摘要 (8703) HTML (0) PDF 1.00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0月在该院住院的261例老年CHF患者(CHF组),同时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分为心功能Ⅱ级61例、Ⅲ级156例、Ⅳ级44例三组;另选60名心功能正常非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四组血浆NT-proBNP水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 CHF组与对照组比较,NT-proBNP水平、LVEDD显著升高,LVEF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清NT-proBNP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689,P<0.01),而与LVEF呈负相关(r=-0.760,P<0.01)。 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对CHF患者心功能有重要的评价效果。

    • 凝血酶在预防乳腺微创旋切术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2014, 30(18):2747.

      摘要 (6896)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价术中局部使用凝血酶对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术后出血的影响。 方法 将该院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术中活动性出血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凝血酶组和压迫止血组,每组20例。凝血酶组予以凝血酶500 U配10 mL生理盐水注射术腔,压迫止血组予以局部压迫止血,无活动性出血后分别予绷带加压包扎,术腔留置引流管接空针负压吸引48 h,记录两组术后出血量。 结果 凝血酶组术后48 h出血量2~12 mL,平均(7.13±2.61)mL,压迫止血组术后48 h出血量5~20 mL,平均(10.98±4.0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对于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术中活动性出血患者,使用凝血酶相比单纯压迫止血能显著减少术后出血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2014, 30(18):2749.

      摘要 (7185) HTML (0) PDF 1.00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门诊和住院部确诊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21例)、中度组(20例)和重度组(19例)。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孕妇6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人员均进行血清胱抑素C浓度检测,同时检测肾功能相关常规指标(尿素和肌酐)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尿素和肌酐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阳性检出率在90.00%以上,轻度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阳性检出率为90.48%,分别与对应的尿素、肌酐阳性检出率(61.90%、66.67%)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与对应的尿素、肌酐阳性检出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项指标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损伤的诊断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血清胱抑素C、肌酐、尿素。 结论 血清胱抑素C对于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肾损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

      2014, 30(18):2751.

      摘要 (6635) HTML (0) PDF 1.00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从神经阻滞(BPB)的效果。 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BPB下行择期骨科前臂手术的成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腋入路组)和C组(锁骨上入路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为0.375%罗哌卡因20 mL。分别记录操作时间,操作后5、10、15、20、30 min测定臂从神经主要分支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神经阻滞并发症。术后48 h使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对疼痛进行评分;记录术后第1、2天辅助镇痛药使用率。 结果 A组操作时间[(812.6±230.6)s]明显长于C组[(644.5±218.2)s],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67.3±24.9)s]则明显快于C组[(457.8±118.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桡神经的感觉神经阻滞有效率在5 min时明显高于C组,而在5、10 min时,无论是感觉还是运动神经阻滞,肌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48 h疼痛整体自我评分[(3.3±3.2)分]与C组[(2.8±3.4)分]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2天辅助镇痛药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可能较腋入路BPB更为迅速,操作简易,但起效时间并不快于后者。

    • 氢氯噻嗪联用依那普利或厄贝沙坦治疗中重度高血压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

      2014, 30(18):2754.

      摘要 (7010)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氢氯噻嗪联用依那普利或厄贝沙坦治疗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本院门诊及住院中重度高血压患者61例,随机分为氢氯噻嗪联合依那普利组(28例)、氢氯噻嗪联合厄贝沙坦组(33例),8周后测血压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有明显下降。氢氯噻嗪联合依那普利组有效率为89.3%(25/28),氢氯噻嗪联合厄贝沙坦有效率为87.9%(2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血尿酸、电解质、血脂、血糖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氢氯噻嗪联合依那普利与氢氯噻嗪联合厄贝沙坦降压效果均肯定,能发挥药物联用的协同作用,提高降压疗效,对代谢的影响小。

    • CD133在不同病理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4, 30(18):2756.

      摘要 (6802)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检测CD133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脑胶质瘤诊断及预后的作用。 方法 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化学法检测38例脑胶质瘤(脑胶质瘤组)和5例正常脑组织(正常对照组)中CD133的表达。 结果 CD133在脑胶质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1%(27/38),在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为0.0(0/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阳性细胞例数在不同病理级别的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即胶质瘤级别越高,CD133阳性细胞例数越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12,P<0.01);不同病理级别的脑胶质瘤中CD133阳性细胞率与患者的复发率存在相关性,即不同病理级别的脑胶质瘤中,CD133阳性细胞率越高,患者复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58,P<0.05)。 结论 在脑胶质瘤中CD133的表达情况可以用于指导肿瘤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

    • >调查报告
    • 护士自我和谐的研究调查

      2014, 30(18):2758.

      摘要 (7201) HTML (0) PDF 1.00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护士自我和谐的发展水平。 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55名护士,对其实施自我和谐量表测评。 结果 工作5~10年的护士的自我和谐程度显著低于工作5年以下的护士;有编制护士的自我和谐程度高于非编制护士;已婚护士的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高于离异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护士自我和谐的总体状况一般,护士自我和谐受到工作年限、人员编制、婚姻状况等变量的影响,且存在显著差异。

    • 贵州省正安县留守人群贫血流行病学调查

      2014, 30(18):2760.

      摘要 (5418) HTML (0) PDF 1.00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正安县留守人群的贫血患病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对缺铁性贫血(IDA)防治知识的知晓度。 方法 选取正安县县城及其管辖的5个乡镇602名留守人群作为调查对象,按区域划分为县城组(203名)和乡镇组(399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IDA患病情况、饮食习惯、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和IDA防治知识进行调查、了解。 结果 调查对象中 133名(22.1%)现患或曾经5年内患贫血,其中男41名,女92名;男性5年贫血患病率为17.7%(41/232),女性为24.9%(92/37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县城组203名中, 5年内患贫血34名(16.7%),乡镇组399名中, 5年内患贫血99名(24.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2,P=0.024);调查对象中418名(69.4%)有饮浓茶的习惯。男性调查对象中患贫血41名,其中有饮浓茶习惯35名(85.4%);未患贫血的191名中,134名(70.2%)有饮浓茶的习惯,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47);调查对象中157名(26.1%)以植物性膳食为主(平均1 d中肉、蛋、禽、鱼的总量低于125 g)。患贫血的133名中,以植物性膳食为主者53名(39.8%),未患贫血的469名中,以植物性膳食为主者104名(22.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91,P<0.01);大部分人对IDA的易患人群、病因、症状、危害、治疗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了解度不足。 结论 正安县留守人群饮浓茶和植物性膳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该地区贫血患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且IDA防治知识知晓度低,改变饮食习惯结合加强IDA防治知识的宣传是降低该地区贫血患病率的有效方法。

    • 某院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现患率调查及分析

      2014, 30(18):2764.

      摘要 (5691) HTML (0) PDF 1.00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全面了解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控制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目标性监测、制订科学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即床旁调查与病历查阅相结合,对该院2012~2013年医院内感染现患率进行调查。 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4.03%下降为35.43%,医院内感染率从1.74%上升至4.00%,医院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医院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抗菌药物一联使用率由83.62%升为94.35%。 结论 应加强高危科室及高发部位医院内感染的管理,提高临床标本送检质量和送检率,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进一步落实医院内感染控制规范,逐步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 某市城区居民环保知识 态度及行为调查与分析

      2014, 30(18):2766.

      摘要 (6876) HTML (0) PDF 1.00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南充市城区居民环保知识、态度及行为 (KAP)的现状,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南充市5个社区688位常住居民进行环保KAP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20份,回收有效问卷688份,有效回收率为91.73%。 结果 居民环境保护知识水平较为低下,环保知识平均知晓率为49.21%,环保行为不够积极,但具有积极良好的环境保护态度。 结论 应加强居民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现状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4, 30(18):2769.

      摘要 (5427) HTML (0) PDF 1.00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其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183例AR患儿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非呼吸系统疾病183例儿童为对照组,对病例组AR患儿及家长发放相关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收回后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变应性鼻炎患儿的年龄大多分布在学龄前期(3~7岁),占45.4%(83/183);有90.7%(166/183)的AR患儿合并哮喘;183例患儿中32.8%(60/183)有药物过敏史,52.5%(96/183)有家族过敏史;家族过敏史、接触花粉和湿疹是AR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有家族过敏史、湿疹史和长期接触花粉的儿童易患AR。早期预防和治疗AR有可能预防哮喘的发生。

    • 深圳市罗湖区50岁以上老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生存质量评价

      2014, 30(18):2771.

      摘要 (6722)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老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流行病学情况,并对其进行生存质量评价。 方法 调查于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完成,采用流行病学中的典型调查和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深圳市罗湖区5个街道委员会1 000名50岁以上居民,按男女比例1∶1抽取,其中KOA患者97例,非KOA者903例进行入户调查,入户调查由经过培训的医生执行,由相关人员统一质量和回收表格,统计分析,写出调查结论。 结果 KOA总患病率为9.70%(97/1 000),女性患病率为12.40%(62/500),男性患病率为7.00%(35/5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病史阳性者的相关调查项目频数分布:脑力劳动者占47.42%(46/97),体力劳动者占52.58%(51/9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指数高于正常值者占膝关节病史阳性者的46.39%(45/97),体质量指数低于正常值者占膝关节病史阳性者的16.49%(16/9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未接受过药物治疗者占膝关节病史阳性者的91.75%(89/97)。膝关节病史阳性者的健康调查简表的评分均明显低于膝关节病史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OA对老年人生存质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且社区人群对KOA的认知尚有待提高。

    • >综述与讲座·
    • 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诊断指标研究进展

      2014, 30(18):2774.

      摘要 (7024) HTML (0) PDF 1.00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经椎弓根植骨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2014, 30(18):2777.

      摘要 (6425)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口服洗肠液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2014, 30(18):2779.

      摘要 (6569)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miR-200c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14, 30(18):2781.

      摘要 (6503)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临床实践
    • 多种分散注意力方法对患者慢性伤口处理中疼痛的影响

      2014, 30(18):2784.

      摘要 (6765)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3种分散注意力方法对患者慢性伤口处理中疼痛的影响,为其提供合适、有效的减痛措施。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虚拟现实(VR组40例)、听音乐(音乐组40例)和看DVD电影(DVD组40例)3种方法分散注意力,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国际通用的0~10评分法分别对患者的疼痛及专注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 采用3种分散注意方法后,三组患者伤口处理时的VAS评分较之前降低,且VR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R组专注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种分散注意力方法均能缓解患者慢性伤口处理中的疼痛,VR因能提高患者专注程度而获得较好的疼痛控制效果。

    • 川崎病58例临床分析

      2014, 30(18):2786.

      摘要 (6466)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总结川崎病(KD)的诊治经验,探讨不完全KD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儿科收治的5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从发病诱因、发病年龄、系统损害、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并对6例不完全KD患者的确诊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 该组资料中川崎病发病诱因多为感染,男女比例为1.9∶1,婴幼儿占81.0%(47/58),临床上以心血管为主的多系统损害常见。完全KD临床表现典型,诊治顺利;而不完全KD临床表现复杂,诊断较困难,极易误诊和漏诊。2种类型KD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效果佳,无死亡病例,预后良好。 结论 (1)KD发病以婴幼儿为主,多与感染相关;(2)不完全K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漏诊和误诊,是临床关注的重点;(3)临床多数以心血管损害为主,可出现多系统损害。冠状动脉并发症大多以Ⅱ级以下损害即一过性扩张为主,预后良好。

    • 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疗效分析

      2014, 30(18):2788.

      摘要 (6606)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进一步研究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良性卵巢囊肿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佳治疗方案。 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该院进行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中,1例患者切除阑尾后与附件粘连,改为开腹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良性卵巢囊肿治疗中,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中出血量小、恢复时间快,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MELD与MELD-Na在评价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中的价值分析

      2014, 30(18):2790.

      摘要 (6764)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及联合钠(Na)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Na)评分系统评价慢性重型肝炎的短期预后。 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该院肝病中心治疗的7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56例)和生存组(20例),应用MELD、MELD-Na计算分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死亡组患者MELD评分、MELD-Na评分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血清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病情恶化,死亡组患者末次检测Na水平逐渐降低,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首次与末次检测的血清N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ELD、MELD-Na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动态观测血清Na水平对评价重型肝炎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宫腔镜下插管介入治疗输卵管梗阻150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4, 30(18):2791.

      摘要 (5158)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插管介入治疗输卵管梗阻的临床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输卵管梗阻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不孕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输卵管通液治疗,治疗组患者行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随访12个月后的受孕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0 3,P=0.002 7);经12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成功受孕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5 6,P=0.018 3)。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介入治疗输卵管梗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诊治分析

      2014, 30(18):2793.

      摘要 (6636) HTML (0) PDF 1.00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结果 32例患者中23例(71.9%)行保守治疗,6例(18.8%)行药物联合刮宫术治疗,3例(9.4%)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23例保守治疗患者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0%;6例药物联合刮宫术治疗患者中,成功5例,成功率为83.3%,1例患者因刮宫术中大出血而行子宫次全切除术;3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术中出血量均少于200 mL。 结论 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早期确诊,并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证患者安全。

    • 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分析

      2014, 30(18):2794.

      摘要 (6853) HTML (0) PDF 1.00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术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比分析8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术前后的临床症状及化验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氨 (NH3)、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尿素氮(BUN)及凝血酶原时间(PT)。 结果 80 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治疗后,62例临床症状以及化验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患者血清中TB、ALT、AST 以及NH3 较术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TP 较术前无明显变化,ALB稍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UN较术前降低,PT 缩短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

    • 穴位注射地塞米松治疗Ⅳ度白细胞减少疗效观察

      2014, 30(18):2796.

      摘要 (6366) HTML (0) PDF 1.00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足三里穴注射地塞米松在治疗Ⅳ度白细胞减少中的作用。 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6例化疗中出现Ⅳ度白细胞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69例)仅给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200 μg皮下注射,每天1~2次;观察组(57例)在对照组基础是加用地塞米松1.25 mg双侧足三里注射,每天1次。两组均每天复查血常规,以化疗后第5天血常规结果判定疗效。 结果 试验组患者白细胞升至正常范围时间(5.34±2.12)d,对照组为(8.59±3.42)d,试验组有效率为94.7%(54/57),对照组为72.5%(50/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足三里注射地塞米松能有效治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缩短白细胞低下的持续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 DNA倍体定量分析筛查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

      2014, 30(18):2798.

      摘要 (6473)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内江市农村妇女宫颈癌前病变(CIN)情况,采取医学干预措施预防宫颈癌病变。 方法 对2012~2013年参加内江市农村“两癌普查”(宫颈癌、乳腺癌)的7 300例妇女,采用DNA倍体定量分析法筛查宫颈癌前病变,阳性病例进行病理组织学确认。 结果 发现异倍体细胞、细胞异常增生及异倍体细胞峰共149例(2.04%),其中随机抽取35例经病理组织学进一步检查确诊CIN 16例,阳性率为45.71%。 结论 DNA倍体定量分析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方法之一。

    • 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2014, 30(18):2799.

      摘要 (6671)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 方法 选择47例在该院采用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观察组,选择47例同期在该院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经过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1、3、7 d 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9.57%(28/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55%(2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是救治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 呼吸机支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0例临床分析

      2014, 30(18):2801.

      摘要 (6388)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呼吸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ARDS患者,采用呼吸机进行治疗,并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结果 20例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死亡5例;80例患者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死亡40例。死亡原因:脑水肿5例、真菌性肺炎5例、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5例、顽固性低氧血症10例、肺部感染 10例。机械通气前后各种监测指标的变化:呼吸机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血压、心率、血氧分压均有明显好转,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机支持治疗ARDS临床疗效较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 30(18):2803.

      摘要 (6495) HTML (0) PDF 1.00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闭合复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3例。依据国际内固定学研究会AO分类法进行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髋关节临床功能评分评价疗效。 结果 41例获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均Ⅰ期愈合,无退钉、股骨头切割、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切口两处相加长度5~7 cm;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57.0±7.6)min;出血量50~80 mL,平均(67.5±10.7)mL;术后切口引流量(10±5)mL;骨折愈合时间(100±15)d。Sanders髋关节临床功能评分,优28例,良12例,中1例,优良率93.02%。 结论 应用PFNA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固定稳定可靠、损伤小,出血少、允许早期负重活动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特别是对于合并骨质疏松及粉碎性骨折患者效果更佳。

    •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7例临床分析

      2014, 30(18):2804.

      摘要 (6921)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和793例单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第一癌发生于绝经前13例,绝经后4例;双侧病理相同9例,不相同8例;免疫组织化学测定雌激素受体(ER)和(或)阳性22侧,阴性12侧,HER-2基因检测阳性22例;17例患者中有乳腺癌家族史5例,占29.4%。双侧乳腺癌患者2年生存率[93.3%(14/15)]和5年生存率[72.7%(8/11)]与单侧乳腺癌[2年生存率91.9%(627/682)、5年生存率73.5%(342/4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雌激素水平与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与单侧乳腺癌的总体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 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与传统修补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2014, 30(18):2806.

      摘要 (6518) HTML (0) PDF 1.00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与传统修补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统计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6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无张力组246例,传统组24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手术平均费用及术后1年内复发率。 结果 无张力组手术时间(65±15)min,术后恢复时间(5.5±1.8)d,发生术后中度以上疼痛28例(11.4%),术后阴囊水肿、血肿15例(6.1%),术后1年复发3例(1.2%),手术平均住院费用(4 500±380)元;传统组手术时间(58±28)min,术后恢复时间(7.5±2.9)d,发生术后中度以上疼痛85例(35.4%),术后阴囊水肿、血肿45例(18.8%),术后1年复发8例(3.3%),手术平均住院费用(3 800±680)元。两组在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发生中度以上疼痛、阴囊水肿和血肿以及术后1年内复发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具有不改变腹股沟正常结构、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费用与传统修补术差距不大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原因及处理

      2014, 30(18):2808.

      摘要 (6709) HTML (0) PDF 1.00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并发淋巴漏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该院145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出现淋巴漏的11例患者实行禁食、全胃肠外营养,予以中心静脉24 h持续均匀滴注,并加用生长抑素(施他宁)8 mg/d持续静脉泵注等非手术治疗。 结果 引流量小于500 mL患者10例,引流量为500~1 000 mL者1例,行非手术治疗均治愈,治愈时间为10~27 d。 结论 禁食、全胃肠外营养,加用生长抑素等非手术疗法是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有效方法。

    • 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病变临床效果观察

      2014, 30(18):2809.

      摘要 (6613) HTML (0) PDF 1.00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经液基细胞学检查和阴道镜下活检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病变患者78例,均行LEEP并做进一步诊断,观察并总结手术前后病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等情况。 结果 阴道镜下活检与LEEP病理诊断完全一致64例,符合率为82.1%,术后病理诊断升级8例(10.3%),降级11例(14.1%);平均手术时间(6.7±1.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2±2.1)mL;78例患者中治愈73例(93.6%),治疗无效5例(6.4%);治愈的73例中出现术后并发症2例(2.6%),复发1例(1.3%)。 结论 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安全、有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痛苦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及创面愈合情况好等优点,同时还可为宫颈上皮内瘤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病理标准,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产后出血39例临床分析及预防

      2014, 30(18):2811.

      摘要 (6625) HTML (0) PDF 1.00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与产后出血相关的机制与原因,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方法 以该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正常分娩的3 000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将国内规定的产后24 h内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 mL作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采用计量法和目测结合法测量产后出血量,进而分析与产后出血相关的原因与机制,提出预防措施。 结果 3 000例产妇中发生产后24 h出血39例,发生率为1.30%。胎盘娩出时间越长,出血量越多。在39例产后出血病例中35例始发于产后2 h内,占出血总数的89.74%。 结论 加强产前检查,严密观察并正确处理各产程,正确应用宫缩剂,掌握产科手术适应证,同时观察产后出血情况,提高接产者接产技术和责任意识,可最大限度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 脑梗死患者基底节钙化与高密度脂蛋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2014, 30(18):2813.

      摘要 (6778) HTML (0) PDF 1.00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比较,探讨基底节钙化在临床中的意义。 方法 将2013年10月18日至11月6日收治的住院脑梗死患者102例分为有基底节钙化组(47例)和无基底节钙化组(55例),比较两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比较两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结果 有基底节钙化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无基底节钙化组,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无基底节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呈负相关(P<0.05)。 结论 基底节钙化可能预示着更高的脑血管病发病危险。

    •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45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4, 30(18):2814.

      摘要 (6547)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股骨髁上髁间骨折患者90例,根据采用的不同固定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动力髁螺钉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选用Merchan法进行评估,观察组中优17例,良21例,中5例,差2例,未发生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对照组中优8例,良16例,中11例,差10例,观察组优良率[84.44%(38/45)]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2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68 6,P=0.000 0)。 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操作简便,术中血运破坏少,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促进其关节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 Q开关倍频Nd:YAG激光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

      2014, 30(18):2816.

      摘要 (6301)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Q开关倍频Nd:YAG激光对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该院门诊治疗的120例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使用蓝科肤宁(皮肤止痒脱敏膜)局部湿敷,口服非索非那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Q开关倍频Nd:YAG激光治疗,每2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结果 1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68.3%)和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36.7%、8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Q开关倍频Nd:YAG激光联合药物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具有良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分析

      2014, 30(18):2817.

      摘要 (5017)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该院2011年5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6例PS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及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患者抑郁症状,比较两组治疗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抑郁改善有效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治疗脑卒中的过程中使用氟西汀治疗PSD效果确切,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诊疗技术与方法
    • 血标本放置条件和时间对9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2014, 30(18):2819.

      摘要 (7071) HTML (0) PDF 1.00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血标本放置时间以及放置方式对9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与产生误差原因。 方法 采集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50例接受血生化检验者的血清标本50份,每份为晨取空腹静脉血10 mL,取2 mL即刻离心分离后进行生化检验,其余8 mL平均分至A、B、C、D管。A管置于20 ℃室温下存放,B管置于4 ℃冰箱中保存,C管则为取血后立即离心分离后置于4 ℃冰箱中保存,D管则置于-20 ℃冰箱中冻存1周。A、B、C管分别存放2、12、24 h后进行生化检测,D管则在存放1周后进行检测,分别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与方式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清蛋白(ALB)、葡萄糖(GLU)、钠(Na+)、氯(Cl-)及钾(K+)等指标。 结果 与即刻检验结果比较,A管在室温下放置2 h后,除ALB和CK外,其余指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后LDH、AST、K+及Na+呈显著增高,24 h后Cl-也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管在4 ℃冰箱中保存2 h后,Cl-显著降低,在12 h后K+显著增高,放置24 h后LDH、AST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管在离心分离后置于4 ℃冰箱中保存2 h后,ALT、ALB、LDH、K+、Na+及Cl-显著降低,在放置12 h、24 h后K+、Na+及Cl-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管在冻存1周后,ALB、AST及GLU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较即刻检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标本离体后不同保存方式与时间均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应根据临床检测需求合理选择保存时间与方式。

    • 无痛胃肠镜手术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

      2014, 30(18):2821.

      摘要 (6651)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无痛胃肠镜术在临床消化内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该院消化内科进行检查的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7例。研究组采用无痛胃肠镜进行操作,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普通胃肠镜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咽喉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治疗结束后患者满意度,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疼痛情况及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操作时间、术中咽喉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治疗结束后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普通胃肠镜手术比较,无痛胃肠镜诊治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明显减轻治疗过程中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术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乳腺DR的2种曝光模式在乳腺检查中的对比分析

      2014, 30(18):2823.

      摘要 (6441) HTML (0) PDF 1.00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分析乳腺DR 2种曝光模式在乳腺检查中的射线剂量。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该院体检者120例,采用GE公司乳腺DR的标准(STD)模式和剂量(DOSE)模式2种曝光模式对同一患者的双侧乳腺按照头尾位(CC位)和侧斜位(MLO位)进行分别曝光后,对患者不同体位所接受的射线剂量进行对比。 结果 CC位双侧乳腺不同的曝光模式患者接受的射线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LO位双侧乳腺不同的曝光模式患者接受的射线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做乳腺钼靶常规体检患者可选择使用剂量模式曝光以减少射线剂量,且能保证图像质量。

    • 周围型肺癌CT征象及组织病理学类型对照分析

      2014, 30(18):2825.

      摘要 (6994)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对比分析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以提高周围型肺癌CT诊断水平。 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穿刺、病理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所有患者经CT扫描和病理切片检查,观察患者病灶大小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关系、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病灶强化和组织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 结果 病灶大小和其组织病理学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的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阻塞性肺炎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病灶多见分叶征,伴有阻塞性肺炎、胸腔积液;腺癌病灶较多出现毛刺征,并多伴有阻塞性肺炎、胸腔积液和胸膜凹陷征;肺泡癌病灶的空泡征多于其他组织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病灶平均CT值、增强60 s CT值及CT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扫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周围型肺癌病灶的基本形态,从而能对周围型肺癌进行诊断,CT征象和组织病理学间的差异有一定关系,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应用到临床诊断工作中。

    • >临床护理
    • 健康宣教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作用

      2014, 30(18):2827.

      摘要 (6585)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健康宣教的作用。 方法 对该科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93例OVCF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和PKP知识宣教、术前、术后康复功能训练指导、出院健康教育及随访指导,总结出宣教的主要内容和有效方法。 结果 193例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手术及康复训练,出院后坚持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其中5例患者出现再次骨折,均为女性,再次进行PKP后康复。 结论 对OVCF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可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保障PKP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

      2014, 30(18):2829.

      摘要 (6369)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产后护理风险管理的方式和效果,提高产后的管理水平。 方法 从该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阴道分娩产妇中随机抽取300例,作为对照组;从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阴道分娩产妇中随机抽取300例,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研究组通过改进和创新,转变管理思想和理念,做好产前检查和健康宣教,开展孕妇学校,加大风险护理培训和教育,改进管理模式,提高风险意识,加大业务管理和人力投入,对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等进行评估并制订应急方案和策略,完善应急预案。对比和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在护理质量评分、出血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合理有效地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减轻助产人员的负担,提高出血风险的防范意识,提高护理的水平和质量,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

    • 影响门诊输液患者护理安全的因素与对策

      2014, 30(18):2830.

      摘要 (6361)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影响门诊输液患者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和改善相关因素的合理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于该院行输液护理的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液护理方式不同将门诊输液护理的79例患者标记为观察组,将住院部输液护理的73例患者标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0.89%(56/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30%(6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认真分析影响门诊输液护理安全的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对策,能够有效降低门诊输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经鼻内镜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护理

      2014, 30(18):2834.

      摘要 (6406)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护理方法及体会。 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40例,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方法治疗,于围术期对患者进行有效临床护理,并进行疗效评估、定期电话随访及持续一年门诊复查。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随访及复查显示,完全治愈30例(75.0%),好转7例(17.5%),无效3例(7.5%),总有效率为92.5%(37/40),效果显著。 结论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做好术前、术后和并发症等护理对手术成功率、巩固治疗效果及促进患者痊愈等方面意义重大。

    • 留置针不同封管方法与封管液剂量的实验研究

      2014, 30(18):2836.

      摘要 (6735)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留置针封管方法与封管液用量之间的关系,为封管液用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注射微泵模拟匀速封管、快速封管、脉冲式封管、针进入留置针内1/2和针尖斜面进入肝素冒等方法,根据不同的进针方法和推注速度共分为8组(A组、B组、C组、D组、E组、F组、G组、H组),观察各组封管液的用量。 结果 留置针采用不同封管方法会导致所需的封管液剂量有差异,不同封管方法所需封管液剂量为2.80~3.01 mL。封管液剂量最小的是F组(脉冲式缓慢推注法针尖斜面刺入留置针肝素冒内,速度为6 mL/min,剂量为(2.80±0.50)mL,封管液剂量最大的是B组(缓慢推注法针尖斜面刺入留置针肝素冒内,速度为6 mL/min,剂量为(3.01±0.82)mL,但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封管液2.80~3.01 mL即可冲净留置针内残余液体及药物。

    • 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

      2014, 30(18):2837.

      摘要 (6531) HTML (0) PDF 1.00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有创动脉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的优缺点,探讨更有效的血压监测方法。 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同时采取有创血压监测(IBPM)与无创血压监测,比较2种监测方法之间的差异。 结果 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但不受人工加压、减压、袖带宽度、松紧度的影响,而且能准确、直观、及时发现瞬间血压变化,能进行持续血压监测和血压波形监测,有利于临床反复采血监测血气及其他血液标本等优点,明显优于无创血压监测。 结论 IBPM比无创血压监测能更及时、准确和直观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应用此项监测方法监测。

    • 预防性护理对ICU危重患者的影响

      2014, 30(18):2839.

      摘要 (5273)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获得性感染的预防性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 将该院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ICU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 结果 观察组的感染发生时间短于对照组,体温、呼吸频率、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预防性护理有利于减少ICU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提高治愈率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 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

      2014, 30(18):2841.

      摘要 (6389)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该院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普外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整体满意度为91.7%(55/60),明显高于对照组整体满意度65.0%(39/60);观察组患者投诉率5.0%(3/6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投诉率13.3%(8/60);观察组患者意外发生率8.3%(5/6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意外发生率21.7%(13/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使用风险管理能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降低护理人员被患者投诉的概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术前访视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2014, 30(18):2842.

      摘要 (7816)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术前访视对手术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及其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术前访视,而对照组则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理、心理应激情况及住院患者满意度。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生理、心理应激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访视能调节手术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使其能坦然、平静地接受手术,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和机体的康复,是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 肝胆外科患者PICC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研究

      2014, 30(18):2844.

      摘要 (6789) HTML (0) PDF 1.00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在肝胆外科的应用及导管血栓和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 方法 选取2010~2012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患者中静脉导管功能不良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针对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栓及纤维鞘的首次形成率、再形成率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对照组血栓及纤维鞘的首次形成率和再形成率分别为78.13%和62.50%;研究组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率和再形成率分别为43.75%和28.1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对肝胆外科患者行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是十分必要的,能有效降低导管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肝胆外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综合护理干预配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2014, 30(18):2845.

      摘要 (6540) HTML (0) PDF 1.00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配合胺碘酮对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76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经临床胺碘酮及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心功能改善、药物依次性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心律失常疾病治疗中通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配合胺碘酮,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安全可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63例患者的护理

      2014, 30(18):2847.

      摘要 (6229)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患者抵抗力低,CD4+ 水平低,病死率高,该中心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3例艾滋病合并PSM患者采取药物治疗护理、健康宣教、消毒隔离等一系列规范的护理措施,其中60例好转出院(3例发生轻度静脉炎),3例中途拒绝治疗,未愈出院。因此,提高对艾滋病合并PSM的认识,通过早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可促进疾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 妊娠期糖尿病的观察与护理

      2014, 30(18):2848.

      摘要 (5564)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通过对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了妊娠期糖尿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护理人员通过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控制、运动指导、胰岛素使用护理、血糖监测、新生儿护理等护理措施。使患者血糖控制平稳,母婴无严重并发症,均平安出院。因此,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应全面评估患者身心情况,密切监测血糖及胎儿情况,预防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的发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母婴安全,使患者顺利度过围生期。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体会

      2014, 30(18):2849.

      摘要 (5206)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利用64排螺旋CT获得可靠冠状动脉血管影像的护理方法。 方法 选择该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0例,利用64排螺旋CT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 结果 112例患者均一次检查成功,5例失败,3例未能屏住气,其余患者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结论 利用64排螺旋CT能多角度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大分支,适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有效护理直接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 肝细胞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的护理要点

      2014, 30(18):2851.

      摘要 (6385)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总结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的护理要点。回顾性分析该中心2008年2月至2013年8月行TACE术204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有5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45%(5/204),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评估、精准的术中操作、严密的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能有效减少TACE并发症的发生。

    • >医学教育
    • 引用数学计算模式巧解生理教学难点

      2014, 30(18):2851.

      摘要 (6657) HTML (0) PDF 1.00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理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计算模式分析心肌收缩对冠状动脉血流量和通气血流比值变化的影响,判断细胞生物电改变、主动脉瓣及房室瓣的开闭时间和肾小管升降支对水及Na+的通透性的变化规律,推断调定点变动对体温的作用以及凝血与纤溶系统抑制物和促进物之间的相互效应,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助于学生对生理学难点内容的理解及记忆。

    • >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
    • 金黄散结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甲沟炎临床疗效观察

      2014, 30(18):2853.

      摘要 (6550)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金黄散外敷结合特定电磁波谱(TDP)灯治疗甲沟炎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该院外科门诊就诊的甲沟炎轻症患者2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4例,其中男85例,女39例)和治疗组(124例,男78例,女46例)。对照组予以头孢拉定胶囊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金黄散外敷,然后采用TDP灯照射患处,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6%(121/124),对照组为87.9%(109/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肿胀消退时间(4.57±2.53)d,短于对照组(6.70±2.52)d,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 金黄散外敷金黄散外敷结合TDP灯治疗甲沟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稳定型心绞痛45例临床观察

      2014, 30(18):2854.

      摘要 (6655)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阳性药对照临床试验,共观察受试者45例,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15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等冠心病基础治疗,除硝酸甘油外不用其他扩冠状动脉药物。试验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2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观察期间原用药物均不改变,吸氧及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除进行基础治疗之外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3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观察期间原用药物均不改变。观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结果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为53.3%(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硝酸甘油减停率为73.3%(22/30),对照组为53.3%(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有效率试验组为43.3%(13/30),对照组为6.7%(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为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安全、有效。

    • >医学教育
    • 医学辐射防护学试题库的建设与应用

      2014, 30(18):2856.

      摘要 (6623) HTML (0) PDF 1.00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通过医学辐射防护学试题库的建设和使用,探索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以学科建设为宗旨,基于学校在线网络学习系统,建设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公平性的试题库,夯实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教考分离”和提高教学水平。

    • “微课程”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4, 30(18):2857.

      摘要 (6529) HTML (0) PDF 1.00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微课程”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产物,已日益引起国内外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不断深入,这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医学物理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培养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该文针对医学物理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微课程”教学模式,探讨改进医学物理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方法,以提高医学物理教学质量,满足新世纪培养人才需要。

    • 护理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专业特点探讨

      2014, 30(18):2859.

      摘要 (6896) HTML (0) PDF 1.00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针对护理学专业如何实施专业特色的生理学教学,该文在分析当前护理专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特点从课时的制定、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探讨。

    • 《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4, 30(18):2863.

      摘要 (6429)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提出的一项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医学影像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该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改革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构建了重庆市《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

    • 医学生物化学考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2014, 30(18):2864.

      摘要 (6656) HTML (0) PDF 1.00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考试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医学生物化学是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为提高和改善生物化学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考核对教学方式方法调整的指挥棒作用,开展有效的考试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考试改革应针对目前考核存在的问题开展,如考试形式单一、重知识而轻能力、考试管理体制不规范等,可以调整考试大纲,增加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考试,同时建立科学的考试管理、评价和反馈体制。考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终将对改进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014, 30(18):2866.

      摘要 (6239) HTML (0) PDF 1.00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与传统教学模式中形式单调、教学内容枯燥的“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的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网络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将生殖医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实验室操作过程连续化和动态化,有助于生殖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充实教学内容,丰富学习环境,并促进生殖医学研究生医学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模式给生殖医学研究生和教师提供了自如、无障碍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 >医疗卫生管理
    • 手术器械清洗质量多种检测方法的探讨

      2014, 30(18):2868.

      摘要 (6329)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应用多种检测方法,对手工、机器清洗的手术器械进行清洗效果监测,确保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选择有效的清洗效果检测方法。 方法 从回收的手术器械中随机抽取160把有齿血管钳,根据清洗方式不同分为手工清洗组和机器清洗组各80把,将污染的手术器械经相应处理后,用带光源5倍放大镜目测、蛋白残留检测法、腺苷三磷酸(ATP)荧光检测法进行清洗效果的验证和评价。 结果 通过手工清洗后在5倍带光源放大镜下检测目测不合格为1把(1.2%),蛋白残留检测不合格为2把(2.5%),ATP检测不合格为3把(3.8%);机器清洗后目测不合格为2把(2.5%),蛋白残留不合格为3把(3.8%),ATP检测不合格为4把(5.0%)。 结论 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对比得出ATP荧光检测在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监测方面有突出优势,为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清洗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 基层卫生院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 30(18):2869.

      摘要 (7066) HTML (0) PDF 1.00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通过忠县医疗护理质控督导组对全县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质量进行督查,了解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质量教育、质量标准、质量考评和人员管理等方面的一些现状,结合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探索基层卫生院护理质量改进的方法,持续护理质量改进。

    • >卫生·防疫·保健
    • 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2014, 30(18):2871.

      摘要 (6914) HTML (0) PDF 1.00 M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危险因素及致病菌分布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行外周中心静脉静脉置管(PICC)和(或)脐静脉置管(UVC)30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304例患儿中,行PICC 268例,行UVC 104例,其中68例先后行UVC及PICC。总CRBSI发生率为6.1/1 000(35/5766)导管日;PICC CRBSI发生率为 5.3/1 000导管日(27/5092);UVC CRBSI发生率为11.8/1 000导管日(8/674)。胎龄 小于28周、28~32周,>32周置管患儿CRBSI发生率分别为30.8%,11.9%,4.9%。出生体质量小于1 000 g、1 000~1 500 g、>1 500~2 500 g、>2 500 g置管患儿CRBSI发生率分别为22.5%,11.8%,9.1%,2.6%。PICC置管时间不超过21 d及大于21 d CRSBI发生率分别为7.2%,16.1%;UVC置管时间不超过7 d及大于7 d CRBSI发生率分别为1.6%,16.7%。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62.9%(22/35),22.9%(8/35),14.3%(5/35)。 结论 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患儿及长时间置管患儿易发生CRBSI,应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加强置管护理,控制置管时间,降低CRBSI发生。

    • 影响中国人健康的可控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控制核心策略

      2014, 30(18):2873.

      摘要 (6482) HTML (0) PDF 1.00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 要】 该文阐述了现代健康观和当前中国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梳理分析了影响中国人健康的危险因素与行为的关系,阐明了预防与治疗的经济效益比,并由此提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预防控制传染病和慢性病的核心策略。

    • >基层园地
    • 2型糖尿病患者消化系统肿瘤高发的可能机制

      2014, 30(18):2876.

      摘要 (5504) HTML (0) PDF 1.00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带状疱疹疼痛的临床分析

      2014, 30(18):2877.

      摘要 (6498) HTML (0) PDF 1.0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孤立头状骨骨折伴移位1例

      2014, 30(18):2879.

      摘要 (6313) HTML (0) PDF 1.00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人血清蛋白联合聚维酮碘湿敷治疗化疗后静脉炎1例护理

      2014, 30(18):2880.

      摘要 (6422) HTML (0) PDF 1.00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