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4, 30(20):304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椎间盘退变修复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与低氧诱导因子(HIF)-1α、Ⅱ型胶原的量效关系。 方法 用细针抽吸髓核构建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体外培养MSCs,并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腺病毒载体转染,标记MSCs。在模型构建成功2周后以每毫升5×106个细胞移植入退变椎间盘内。1、2、4、8周末用免疫荧光双染,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不同时间点MSCs中EGF、PDGF、HIF-1α、Ⅱ型胶原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结果 移植后MSCs中 EGF、PDGF的表达在2周时达高峰,分别为(28.92±5.66)%、(40.77±8.13)%,随后下降;HIF-1α、Ⅱ型胶原缓慢上升,8周时达峰值,分别为(55.35±14.06)%、(37.23±9.53)%,2~4周时上升速度最快。 结论 早期(2周时)MSCs以分泌营养细胞因子效应为主,后期(4周后)以发挥自我分化效应为主。
2014, 30(20):304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发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和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方法 对20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肌电图电生理检查,分为DPN组(122例)和无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NDPN)组(83例)。观察DPN发生率;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和体质量指数;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尿A/C)、血肌酐、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相关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DPN发生率为59.5%(122/205)。DPN组患者年龄较NDPN组大,收缩压、血肌酐、尿A/C较NDPN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97、-3.057、-2.600、-2.920,P=0.001、0.003、0.010、0.004)。DPN组患者年龄、尿A/C与DPN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OR=1.039、1.005,P=0.024、0.010)。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DPN发生率高,年龄、尿A/C是发生DPN的危险因素。
洪 艳,罗 波,赵 璇,童元义,王 雪,邓 芳 ,袁文泽,毛樱逾
2014, 30(20):3046.
摘要:【摘 要】 目的 初步分析和探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就诊及诊治情况,以期对中医药在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就诊的胃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功能性胃肠病在胃肠疾病患者中所占比率达59.91%(517/863),女性多于男性,30岁以上发病率明显增多,中医分型以脾胃虚弱者居多[39.85%(206/517)]。 结论 功能性胃肠病在中医院就诊率高,性别及年龄与功能性胃肠病密切相关,中医与西医诊断具有相似性,中医辨证对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14, 30(20):3048.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氟西汀联合性感集中训练法治疗早泄(PE)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该病提供更多参考。 方法 将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69例P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 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性感集中训练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氟西汀20 mg/d,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性生活满意度。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性生活满意度好转率和显效率[65.71%(23/35)、22.86%(8/35)]优于对照组[52.94%(18/34)、2.94%(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氟西汀联合性感集中训练法治疗PE临床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2014, 30(20):305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和对该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4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采用雷公藤多甙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胆固醇、血清肌酐、血清蛋白、Treg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胆固醇、血清肌酐明显低于对照组,Treg和Treg/T细胞比值、血清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雷公藤多甙联合糖皮质激素能通过上调Treg细胞比例、减少尿蛋白漏出、增加血清蛋白等,从而增加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缓解率。
2014, 30(20):3053.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辅助针刺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时心肌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将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并确诊为冠心病的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辅助针刺组(B组),各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或Ⅲ级。A组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和维库溴铵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和维库溴铵;B组取内关、足三里穴持续刺激30 min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及维持与A组相同,针刺辅助持续至手术结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1),麻醉后20 min(T2)、30 min(T3)、45 min(T4)及手术结束30 min(T5)的血流动力学,T1、T3、T5时的心电图ST段变化。检测T1、T3时的血气分析,T1、T5时的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等变化。 结果 T2、T3时两组患者心率明显增快、平均动脉压(MAP)明显升高,T2~T4时A组患者MAP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5时A组患者CK、LDH、cTnT较T1时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B组患者CK、LDH、cTnT较T1时虽有所上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需用硝酸甘油12例(40.0%)、艾司洛尔8例(26.7%),明显多于B组的6例(20.0%)和2例(6.7%)。 结论 全身麻醉辅助针刺用于冠心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2014, 30(20):3056.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2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钙、高血磷、高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皮肤瘙痒的改善效果。 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4月至 2013年4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且病情稳定患者18 例,随机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各9例;单一组采用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联合组采用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检查患者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 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钙均有所上升,血磷、iPTH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联合组患者血磷及iPTH清除率均明显大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DF和HD联合HP均能有效清除血磷和iPTH,但HD联合HP更有效。
2014, 30(20):305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处理在胃肠外科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择期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FTS组和对照组,各60例。FTS组将快速康复措施应用于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术期各环节中;对照组按围术期常规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TS组患者在术后主观感觉、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饮食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TS的应用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并减少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2014, 30(20):306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未触及肿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1例未触及肿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长期生存率,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 121例未触及肿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21~69岁,平均(44.1±10.6)岁,<50岁者占71.1%(86/121);64.5%(78/121)患者主要因乳头溢乳、乳腺腺体增厚等临床某一细微的早期变化进行追踪检查而发现;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非特殊癌[64.5%(78/121)],雌、孕激素受体均阳性者占60.3%(73/121)。5年总体生存率为84.9%,年龄、家族史、雌激素受体状况及组织病理学类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结论 未触及肿块早期乳腺癌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为年龄、家族史、雌激素受体状况及组织病理学类型。
2014, 30(20):3064.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术后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排痰效果。 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60例该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未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温贝朗精密输液器加生理盐水持续气道湿化法;观察组采用微量泵加输液恒温器加0.45%氯化钠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二者排痰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微量泵加输液恒温器加0.45%氯化钠持续气道湿化法排痰效果优于常温贝朗精密输液器加生理盐水持续气道湿化法。
2014, 30(20):306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13年7~8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前骨科病区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9~11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骨科病区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为82.17%,显著高于对照组(4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 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值得推广应用。
2014, 30(20):3068.
摘要:【摘 要】 目的 明确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患儿下消化道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 方法 对2013年6~9月18例经该院确诊为抗生素相关腹泻患儿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结果 18例抗生素相关腹泻患儿中结肠镜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分支模糊不清或消失14例,散在阿弗他溃疡、周围绕以红晕3例,散在糜烂溃疡及出血1例,未见假膜性肠炎表现。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及直肠9例,结肠脾曲及降结肠2例,横结肠3例,结肠肝曲及升结肠4例。18例患儿均行结肠黏膜活检术,镜下检查为非特异性炎性变化。 结论 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结肠镜检查表现均为非特异性炎性变化。儿童结肠镜检查安全、快速,在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2014, 30(20):3070.
摘要:【摘 要】 目的 初步探讨正常软骨与骨性关节炎(OA)软骨中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IL)-6、缺氧诱导因子(HIF)-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等的表达差异。 方法 收集2013年1~6月该院收治的7例OA患者(观察组)的软骨标本及9例其他患者(对照组)的健康软骨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软骨病理学表现,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患者软骨中IL-6、HIF-α、MMP-3的表达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软骨中软骨细胞减少,细胞簇集,可见软骨细胞变性、坏死,软骨厚度变薄,基质染色不均匀,有异染性;IL-6、HIF-α、MMP-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L-6、HIF-α、MMP-3可能在OA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望为临床治疗OA开辟一条重要途径。
黄水平,黄晓静,覃朝晖,赵秋妮,朱 帅,宋 尧,陈加玉,刘会中
2014, 30(20):3072.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淮海经济区城市居民生命质量状况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期提高该地区城市居民健康水平。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生存质量测定简表(即WHOQOL-BREF)为主要内容的调查问卷对淮海经济区经济水平较好的2个城市(徐州和淮安)和经济水平较差的3个城市(连云港、宿迁和枣庄)1 000名居民(每城市随机调查200名居民)进行调查。 结果 不同经济水平城市的居民生命质量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居民生命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为学历、婚姻、有无慢性病、吸烟、饮酒和体育运动。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中生理领域受到最广泛的因素影响。 结论 体育运动是最重要的促进健康的手段,学历和婚姻是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吸烟、饮酒等行为仅影响生理健康。
2014, 30(20):3074.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近年来该院麻醉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应用动态,探讨麻醉用药的合理性。 方法 利用药品综合查询系统和药品信息网站,收集并分析该院2011~2013年阿片类镇痛药物(地佐辛、盐酸吗啡、盐酸哌替啶、雷米芬太尼、舒芬太尼、芬太尼)的药品名称、规格、用量、人均用药金额等。 结果 除盐酸哌替啶使用量、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值逐年下降外,其余阿片类镇痛药物(地佐辛、盐酸吗啡、雷米芬太尼、舒芬太尼、芬太尼)近3年使用量、人均使用金额、DDDs值均显著上升。其中地佐辛每年使用量、人均使用金额最高,DDDs值的年增加倍数最大;而芬太尼(0.5 mg×1支)DDDs值最高。 结论 随着患者对术中、术后镇痛效果及低不良反应的要求提高,新型阿片类镇痛药物在麻醉科的应用日益增加,使用逐渐趋于合理,但新型阿片类镇痛药物的费用值得关注。
2014, 30(20):3077.
摘要:
2014, 30(20):3081.
摘要:
2014, 30(20):308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 方法 将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4例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B组,22例)、稳定性冠心病组(C组,11例)和非冠心病对照组(D组,24例),入院48 h内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GDF15及血浆hsCRP水平。 结果 A组患者血清GDF15及血浆hsCRP水平明显高于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DF15与血浆hsCRP水平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10,P<0.0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血浆hsCRP水平相关性较强。
2014, 30(20):3088.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不同病因类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探讨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亚型分类标准(TOAST)分型的关系。 方法 测定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山西长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王台医院内科住院的67例发病48 h内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按TOAST分型将6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心源性脑梗死(CE)组(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26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16例)、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2例)、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ND)组(16例)等5个亚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LAA、SAO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2、3.430,P=0.000、0.001);其他各脑梗死亚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是LAA、SAO的危险因素,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TOAST分型的提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14, 30(20):309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冷疗机冷疗对儿童长骨骨折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3年8月1日至12月1日在该科住院的长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儿200例,分为甲、乙两组,各100例。两组患儿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止血及静脉滴注甘露醇消肿等对症、支持治疗,甲组在此基础上采用Evercryo冷疗机冷疗,术后第2天开始冷疗,每天冷疗2次,累计治疗3 d。乙组不给予冷疗。 结果 与乙组比较,甲组患儿疼痛症状有所缓解,且镇痛效果随冷疗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儿冷疗过程中未发生冻伤和周围神经麻痹等不良反应。 结论 使用冷疗机冷疗镇痛效果明确,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2014, 30(20):309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 方法 对经过该院治疗的4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冠心病患者具有显著胸闷、心悸、心绞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界向左或向左下或向两侧扩大的临床特点;心电图呈显著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持续缺血性ST-T改变等临床特征。40例患者均未出现漏诊,但误诊8例,误诊率为20.0%(8/40),误诊为单纯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3例,肺源性心脏病伴高血压心脏病4例,其他1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提高对肺源性心脏病伴冠心病的认识包括其临床诊断、误诊原因等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做好治疗和预访工作,可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4, 30(20):309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锁骨远端骨折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锁骨钩钢板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全程监控观察,记录相关数据。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治疗组患者中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67%(13/1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66.67%(10/1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2,P<0.05)。 结论 治疗锁骨远端骨折采用锁骨钩钢板疗效较好,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14, 30(20):309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HP) 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疗效。 方法 将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35例重度AOP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HP联合HD治疗。 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2,P<0.05);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胆碱酯酶(ChE)活力恢复时间、昏迷至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阿托品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中间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HP联合HD治疗AOPP可较传统疗法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阿托品用量,缩短ChE活力恢复时间,降低中间综合征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014, 30(20):309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急诊胸痛分诊模式及诊断思路。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该院以胸痛急性发作为主要症状就诊患者177例。分诊方法及步骤:(1)预检分诊护士询问并记录重要相关病史;(2)进入胸痛诊疗通道;(3)经急诊胸痛诊疗处置流程分拣出可能高危胸痛者并直接进入抢救室给予医疗干预;(4)中、低危胸痛患者转至急诊普通诊断室进一步诊治;(5)提出分类诊断思路。 结果 177例患者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6例,主动脉夹层7例,急性肺栓塞5例,自发性气胸21例,急性心包炎3例,肺炎18例,胸膜炎7例,脊柱疾病6例,急性胰腺炎3例,肺癌3例,胃食管反流2例,分别给予急诊救治并转入相关科室进一步住院治疗;另外,带状疱疹10例、心身疾病9例、肋软骨炎6例、肋间神经炎3例转普通门诊治疗;未确诊28例,但经数小时至1 d的观察,症状缓解,不需要进一步诊疗。 结论 通过广泛普及危重急症抢救流程,规范了胸痛处置流程,改变了单凭护士个人经验指导分诊的现状,同时,减少了高危胸痛的漏诊和低危胸痛的过度医疗,合理运用了急诊有限资源。
2014, 30(20):309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产后大出血的原因及抢救措施。 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该科收治的1 285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产后大出血30例(产后大出血组),未发生产后大出血1 255例(正常分娩组)。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程,住院时间,新生儿阿氏评分,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产后大出血组产妇手术情况、产后结局,分析引起产妇产后大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结果 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为2.33%,产后大出血组子宫乏力、胎盘早剥、软产道撕裂、巨大儿、羊水过多、瘢痕子宫、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较正常分娩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分娩组比较,产后大出血组产后出血量显著增加,而第1产程、第2产程、总产程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分娩组新生儿阿氏评分为(9.32±0.85)分,产后大出血组新生儿阿氏评分为(9.14±0.9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分娩组比较,产后大出血组剖宫产率显著上升,新生儿窒息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大出血组中行保守治疗28例(93.33%),子宫全切除治疗2例(6.67%),患者止血时间为12~48 h,平均(14.85±2.87)h,经治疗后无产妇及胎儿死亡。 结论 引起产妇产后大出血的因素包括子宫乏力、胎盘早剥、软产道撕裂、巨大儿、前置胎盘、瘢痕子宫、凝血功能障碍。产前加强孕产期管理及指导,产后24 h内严密观察产妇阴道出血及生命体征情况,并对产妇做好产后大出血预防,对降低产后大出血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 30(20):3100.
摘要:【摘 要】 目的 总结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亚急性胆囊炎的手术经验和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该院52例亚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52例患者中手术成功50例,1 例Mirizzi综合征行开腹胆囊切除术,1 例因变异的肝右动脉出血中转开腹手术。 结论 术前仔细评估、术中熟练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技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亚急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
2014, 30(20):310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探查术在腹部创伤诊治中的经验、临床价值及优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4月32例因腹部创伤选择腹腔镜探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2例患者均于腹腔镜检查确诊,全部治愈,其中27例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5例中转开腹手术,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5~75 min。 结论 腹腔镜应用于探查腹部创伤可使部分患者免于不必要的开腹手术,避免盲目观察而延误病情,使部分患者于开腹手术前明确病变部位,同时,减少了剖腹探查给患者带来的各种创伤和痛苦。
2014, 30(20):3103.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比较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在小儿麻醉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100例,年龄1~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或Ⅱ级,均行择期全身麻醉手术。随机分成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各50例。对比麻醉效果,手术期间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后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在喉罩/气管导管置入时、置入后1 min、拔除喉罩/气管导管后1 min两组患儿HR、M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喉罩/导管置入难度、麻醉清醒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患儿中发生咽喉疼痛2例,无呛咳的发生;气管插管组患儿中发生咽喉疼痛15例,呛咳8例。喉罩组咽喉疼痛、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气管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苏醒躁动、呕吐误吸、喉痉挛及术后声音嘶哑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喉罩麻醉应用于小儿全身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气管插管小,气道损伤小,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可取代气管插管用于小儿全身麻醉,从而提高小儿麻醉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2014, 30(20):310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9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情况。 结果 局部麻醉下手术结束填塞凡士林纱条疼痛最明显,48~72 h抽取凡士林纱条后疼痛消失,所有患者鼻塞症状消除, 脓涕完全消失,嗅觉明显改善,均未出现眼睑肿胀、淤斑、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及脑脊液鼻漏。89例患者中治愈 64例(71.91%),好转 23例(25.84%),无效 2例(2.25%)。 结论 局部麻醉下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麻醉效果可靠,有利于术中观察眼部反应情况,且麻醉费用低廉,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后易于被大多数患者接受,均能在术中配合术者进行手术治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2014, 30(20):3107.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物理疗法对创伤性截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创伤性截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物理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00%(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85 2,P=0.000 3);观察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0 3,P=0.000 0)。 结论 物理疗法治疗创伤性截瘫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0):310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子宫肉瘤的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对1993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多种因素对子宫肉瘤预后的影响及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法。 结果 随访患者2年生存率为77.9%(53/68),5年生存率为50.8%(32/63);临床分期中,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5.9%(22/29),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5.0%(2/8),Ⅲ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8.2%(2/11),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5.3%(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滑肌肉瘤的5年生存率为64.5%,内膜间质肉瘤的5年生存率为51.6%,中胚叶混合瘤的5年生存率为23.1%,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纯手术、手术辅助化疗以及手术联合化疗、放疗3种手术方式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子宫肉瘤的预后较差,临床表现以阴道流血为主,预后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方式等有关。
2014, 30(20):311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清蛋白诊断早期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3年1~11月在该院确诊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81例设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且结果正常者80例设为对照组,纳入对象均进行缺血修饰清蛋白检测,同时检测常规心肌功能的相关指标——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者缺血修饰清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早期患者(发病6 h内,45例)缺血修饰清蛋白检测阳性率为84.44%(38/45),与同组心肌功能相关指标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组患者(发病6 h后,36例)各指标检测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缺血修饰清蛋白对早期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2014, 30(20):3112.
摘要:【摘 要】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经阴道超声监测排卵在不孕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监测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不孕症门诊就诊的156例因排卵障碍所致不孕症患者用药治疗724个自然周期后的卵泡发育情况。 结果 156例患者中原有小卵泡排卵46例(29.49%),卵泡发育不良96例(61.54%),卵泡黄素化14例(8.97%)。经用药治疗724个自然周期后正常排卵131例(83.97%),卵泡发育不良14例(8.97%),卵泡黄素化5例(3.21%),小卵泡排卵6例(3.85%)。成功受孕105例,受孕率为67.31%(105/156)。 结论 经阴道超声监测排卵对排卵障碍所致不孕症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014, 30(20):311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血液检验项目在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该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贫血患者210例,其中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00例(A组),缺铁性贫血110例(B组),同时选择10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C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血液检验情况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 结果 B组患者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g)均低于A、C组,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则较A、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RBC、RB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均较B、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BC、Hbg、MCV、RDW等血液检验有助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014, 30(20):311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08例经临床证实为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70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输尿管结石672例,漏诊36例,检出率[94.92%(672/708)]较高,输尿管结石以上段及下段多见,中段较少见。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输尿管结石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具有无损、无创、便于复查等优势,可作为临床诊断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
2014, 30(20):3116.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临床常规检验中发生常见误差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进行的27 035例临床常规检验中发生常见误差的原因。 结果 临床常规检验中发生常见误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仪器及试剂的不合理使用、样品的不合理采集和保存、检验人员的操作规范程度不够等,三者导致误差发生的概率分别为0.103 6%(28/270 35)、0.074 0%(20/27 035)、0.048 1%(13/27 035)。 结论 通过对检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培训,能减少和避免误差的发生,从而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2014, 30(20):311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早期肝脓肿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3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或临床治疗回访证实的早期肝脓肿患者的螺旋CT扫描资料,重点分析其三期增强扫描特点。 结果 23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稍低混杂密度模糊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出现病灶旁肝叶一过性强化10例(43.5%),门脉及延迟期出现花瓣样、分隔样强化、蜂窝样改变19例(82.7%),点簇状强化征4例(17.3%),周围“晕征”样改变5例(21.7%),延迟强化、肿块缩小征22例(95.7%)。 结论 根据早期肝脓肿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应用MSCT三期扫描特异性征象,并结合临床病史,可对早期肝脓肿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2014, 30(20):312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血栓通注射液与6种静脉滴注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于18、37 ℃采用Thermo Spectronic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栓通注射液及其分别与6种静脉滴注液(0.9%氯化钠注射液、5%等渗葡萄糖注射液、10%高渗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右旋糖苷40葡萄糖注射液等)配伍的混合液的吸收度,绘制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取血栓通注射液按临床处方比例溶于不同静脉滴注液中(每500 毫升静脉滴注液含血栓通250 mg),采用PHD-5型酸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于0、2、6、8 h观察上述各液有无沉淀、浑浊、结晶、变色、气体产生等,并测定上述各液pH值变化等。 结果 6种静脉滴注液与血栓通注射液未发生反应。在8 h内,18、37 ℃ pH值波动于±0.8,含量维持在96.89%以上。 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与6种静脉滴注液是可以配伍的。
2014, 30(20):3122.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对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184例AECOPD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种及耐药性分析。 结果 184例AECOPD患者痰液标本中培养出阳性菌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0株(68.6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等;革兰阳性菌22株(21.57%),主要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真菌6株(5.88%);其他菌4株(3.92%)。培养出的阳性菌中主要的病原菌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性。 结论 AECOPD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耐药性较普遍。应加强对病原菌的监测,合理用药。
2014, 30(20):3124.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及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结核性脓胸患者开胸术后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 方法 将60例行胸膜纤维板剥除术的结核性脓胸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A组 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2.5 μg/kg、氟比洛芬酯2 mg/kg、格雷司琼3 mg,加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B组分别于手术切皮前15 min和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1 mg/kg,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2.5 μg /kg、氟比洛芬酯2 mg/kg、格雷司琼3 mg,加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C组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3.0 μg /kg、格雷司琼3 mg,加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评估记录术后2、4、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视觉模拟疲劳评分法(VAFS)、镇静评分等,并在PCIA结束时记录VAS分值、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实际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结果 (1)A、C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和VAFS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2、4 h VAS和 VAFS分值明显低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2、4、12 h镇静评分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B组患者PCIA有效及实际按压次数明显小于A、C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A、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多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种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及复合氟比洛芬酯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结核性脓胸患者开胸术后镇痛, B组镇痛效果最佳,不良反应少,满意度最高。
2014, 30(20):3126.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分析注射用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6例恶性血液病伴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给予注射用米卡芬净200 mg/d,分析其疗效、起效时间、中位疗程及不良反应。 结果 56例患者中痊愈3例,显效39例,进步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0%(42/56),给予其他抗真菌药物无效改用米卡芬净后有效率为67.9%(19/28),中位起效时间4 d,中位疗程14 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8/56),主要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轻度增高,经保肝等治疗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给予注射用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伴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0):312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AECOPD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2.0 mL布地奈德与2.5 mL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每天3次。10 d后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血气检查指标、呼吸困难评分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AECOPD效果较显著。
2014, 30(20):312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舍曲林联合特拉唑嗪治疗早泄的疗效。 方法 将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早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各40例。观察组口服舍曲林,每次 50 mg,每晚 1次,连服 4周,同时口服特拉唑嗪,每次2 mg,每晚 1次,连服 4周;对照组Ⅰ口服舍曲林,每次50 mg,每晚 1次,连服 4周;对照组Ⅱ口服特拉唑嗪,每次2 mg,每晚 1次,连服 4周。观察各组治疗后射精潜伏期、配偶性生活满意率等。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射精潜伏期、配偶性生活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Ⅰ、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舍曲林联合特拉唑嗪治疗早泄临床疗效较好,预期效果满意,值得推荐使用。
2014, 30(20):313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40例血液病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该院进行联合治疗的40例血液病伴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查、诊断患儿原发基础疾病、感染部位、病原菌等,针对患儿实际病情给予联合抗真菌治疗,观察和分析联合用药治疗方法及疗效。 结果 40例患儿发生真菌感染49例次。部分患儿在应用一种联合治疗组合时由于疗效不确切换用另一种组合,最后共联合57例次组合。各种联合组合总有效率为91.23%(52/57),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用药有效率为88.24%(15/17),两性霉素B联合三唑类用药有效率为92.86%(26/28),三唑类联合卡泊芬净用药有效率为90.91%(10/11),各种组合用药的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液病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联合用药治疗有较好疗效。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在治疗反复侵袭性真菌感染中具有重要意义。
2014, 30(20):313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葡萄糖酸钙在产后出血中的预防措施,观察其预防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该院在院分娩的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年龄、孕周等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保证组间的可比性充分。为预防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对照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而观察组产妇首先在宫口开至8~10 cm时给予用葡萄糖液稀释的葡萄糖酸钙溶液,在胎儿娩出后再进一步给予缩宫素。对两组产妇产后2、24 h出血量进行统计,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2、24 h出血量分别为(98.24±5.48)、(158.65±8.22)mL,发生产后出血(即出血量超过500 mL)1例(2.5%,1/40),产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为(1.5±0.4)g/L;对照组产妇产后2、24 h出血量分别为(216.35±16.21)、(326.65±22.36)mL,发生产后出血3例(7.5%,3/40),产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为(3.5±0.8)g/L。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24 h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用葡萄糖酸钙配合缩宫素可起到比单独采用缩宫素更好的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值得进一步加强临床探讨与实践。
2014, 30(20):313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留置后穿刺点有效止血的方式。 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PICC留置接受化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置管穿刺点使用无菌小纱布覆盖,3M透明贴膜粘贴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研究组在穿刺点外喷适量贝复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局部干燥后覆盖吸收性明胶海绵,外用3M透明贴膜。观察两组患者置管穿刺点渗血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穿刺点渗血程度0级12例(40.0%),Ⅰ级16例(53.3%),Ⅱ级2例(6.7%);对照组患者中0级3例(10.0%),Ⅰ级9例(30.0%),Ⅱ级10例(33.3%),Ⅲ级8例(26.7%),两种止血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穿刺点外喷贝复济并覆盖吸收性明胶海绵止血效果较无菌小纱布及弹性绷带止血效果好,利于局部组织生长,减少敷料更换频率,有效预防穿刺点感染,延长患者带管时间,增加患者舒适度。
2014, 30(20):313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导管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 选择2013年6~11月在本院住院并接受导管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例,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护理。 结果 14例患者中完全再通8例(57.1%),部分再通5例(35.7%),未再通1例(7.1%);总有效率达92.9%(13/14);均无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早期进行动脉溶栓效果显著、并发症少,进行及时、有效地护理是保证溶栓成功的重要因素。
2014, 30(20):3138.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对留陪护不利因素的认识状态。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于2013年3月26日抽样调查该院住院治疗的200例患者。 结果 72%(144/200)患者认为留陪护易造成呼吸道感染,70%(140/200)患者非常担心家人陪护时影响家人的工作和生活,53%(106/200)患者认为有盗窃安全隐患,50%(100/200)患者认为陪护人员多会影响休息,37%(74/200)患者认为对医疗秩序有影响。 结论 现阶段住院患者对留陪护不利因素有一定认识,通过全面调查分析医院陪护率居高的原因,完善各项制度,改进护理工作,为逐步实现无陪护病房做准备。
2014, 30(20):314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经胃镜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护理配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采用急诊内镜处理上消化道异物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围术期的护理配合措施。 结果 56例患者异物均顺利取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取出成功率为100%。 结论 胃镜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具有损伤低、安全可靠、简单快捷、成功率高的优点,术中医护配合默契,可进一步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0):314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气囊仿生助产术在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自然分娩产率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393例)和对照组(523例),对照组未使用气囊仿生助产,观察组使用气囊仿生助产。观察两组产妇产程、阴道自然分娩数、剖宫产数及围产期情况。 结果 观察组产妇阴道自然分娩率[96.2%(378/393)]、剖宫产率[2.0%(8/393)]、会阴侧切率[10.2%(40/393)]明显优于对照组[74.0%(387/523)、21.4%(112/523)、71.9%(376/5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气囊仿生助产明显缩短了产程,降低了剖宫产率及阴侧切率,阴道自然分娩率明显提高。
2014, 30(20):314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血液透析护理的影响。 方法 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该院进行血液透析的11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情绪、行为、认知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 结果 透析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61%(57/59)]显著高于对照组[88.14%(5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4,P<0.01);透析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0.00%(0/59)]显著低于对照组[22.03%(13/59)],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314,P<0.05)。 结论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透析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0):3144.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在该社区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模式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护理,观察两组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率高达97%(97/100),而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率为79%(79/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4 6,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524 7、11.709 8,P<0.05)。 结论 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2014, 30(20):3146.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舒适护理在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行肺癌根治术患者124例,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各62例。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分析其应用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焦虑率[48.4%(30/62)]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38.54±3.58)分]明显低于参考组[(70.1,44/62)、(52.60±5.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4、t=11.589 4,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93.5%(58/62),参考组满意率为82.3%(5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P<0.05)。 结论 在肺癌根治术中采用舒适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肯定与推广应用。
2014, 30(20):314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措施与效果。 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患儿血气检查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2%(23/25),对照组为68%(17/25),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1,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11.0±2.0)d]明显短于对照组[(16.0±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6 9,P<0.05)。 结论 重症肺炎患儿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给以系统护理干预可切实提升疗效,改善患儿预后,提升患儿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极佳。
2014, 30(20):314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Braden量表在骨科卧床患者压疮风险评估中的效果。 方法 应用Braden 量表对住院行骨科大手术的183例患者进行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 按照得分划分为轻、中、重度危险组,针对不同程度的风险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结果 183例患者中高度危险占21.86%(40/183),中度危险占31.15%(57/183),轻度危险占46.99%(86/183)。由低至高依次为“活动”、“移动”、“感觉”、“摩擦力和剪切力”。 结论 正确使用Braden评分量表有利于客观掌握患者压疮风险情况,有利于为压疮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014, 30(20):315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综合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总结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经验,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方法 随机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率和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1%(33/34)]明显高于对照组[64.7%(2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5,P<0.05)。 结论 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综合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情绪状况,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从而提升患者综合治疗疗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以规范心理干预标准操作方法,提高疗效。
2014, 30(20):315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糖尿病足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每3天测定患者足部皮温1次,根据足部皮温变化情况采取相应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出院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足发生情况。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7.1±1.2)mmol/L]低于对照组[(8.5±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5 0,P<0.01);观察组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率[0.0%(0/56)]低于对照组[14.3%(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P<0.05)。 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足部皮肤温度测量,并且根据患者足部皮肤温度变化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防止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生。
2014, 30(20):315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该院骨伤科住院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优6例,良17例,中2例,差1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8.5%(23/26);对照组患者中优4例,良13例,中5例,差2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0.8%(17/24)。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弃拐时间(12.3±3.9)周,骨折愈合时间(21.8±5.7)周;对照组患者术后弃拐时间(15.7±4.1)周,骨折愈合时间(25.9±7.3)周。两组患者术后弃拐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4.49,P<0.05)。 结论 应用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能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4, 30(20):315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干预护理对高血压伴心理障碍患者的抗抑郁效果。 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该院收治的高血压伴心理障碍患者36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120例。A组给予降压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C组在A、B组基础上给予适当干预护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抗抑郁效果,并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抑郁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治疗后B组患者抑郁状况较A组明显降低,C组患者较A组改善尤为显著,且明显优于B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各因素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治疗后B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各因素评分较A组明显提高,C组较A组改善更为明显,且优于B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 结论 对高血压伴心理障碍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适当干预护理能优化患者临床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4, 30(20):315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诱导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1~12月收治入院的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抑郁状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两组患者入院时和透析治疗3周后的心理状态,同时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透析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诱导透析患者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透析和生活质量,使其顺利过渡到维持性血液透析。
2014, 30(20):3159.
摘要:【摘 要】 目的 对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进行输血的消化科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常规输血流程进行输血;另选取2013年3~9月进行输血的消化科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按输血路径进行输血。对两组相关护士的差错率、输血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观察组护士输血差错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8.33%(5/60)],患者护理满意度[98.33%(5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50/60)],且护士输血知识掌握情况较对照组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按输血路径进行临床输血处理能有效改善临床输血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0):3161.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并评价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抑郁及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将该院呼吸内科2011年3月至2013 年5月收治的93例COPD 伴抑郁及焦虑患者分为观察组(心理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45例)。治疗3个月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RS)评分情况,并评定治疗依从性。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后的抑郁及焦虑情绪均获得改善,与心理护理干预前比较,HAMD及HARS分值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2、24.45,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后HAMD、HARS分值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8、0.12,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8、24.11,P<0.05)。观察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治疗依从性[89.58%(43/48)]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6,P<0.05)。 结论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COPD伴抑郁及焦虑患者的情绪,增强临床治疗依从性,并能有效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2014, 30(20):316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常规护理模式比较,更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并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2014, 30(20):3164.
摘要:【提 要】 回顾性分析柳铁中心医院呼吸内科2010~2012年收治的556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56例患者进行病情监测及护理。556例COPD患者中合并下肢静脉栓塞10例,其中2例女性和1例男性患者因血栓脱落至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1例女性患者因治疗配合度差,左下肢已形成坏疽,其余患者均好转出院,并定期回院复诊。表明基层医院护士应加强COPD合并下肢静脉栓塞的护理工作。
2014, 30(20):3165.
摘要:【提 要】 总结7例行部分环状软骨切除、甲状软骨-气管一期吻合术的良性声门下狭窄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术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和气管切开护理,术后做好特殊体位护理和呼吸道管理,重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7例患者中围术期无一例死亡,均治愈出院,生活质量满意。
2014, 30(20):3167.
摘要:【提 要】 为制订急救护理的流程和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对2008~2013年该院收治的38例异位妊娠破裂出血并发休克成功抢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执行规范的操作流程,实施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手术治疗。38例异位妊娠破裂出血并发休克患者无一例死亡,住院时间7~9 d,伤口均甲类愈合,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因此,在异位妊娠破裂出血并发休克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制定规范的护理服务流程,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2014, 30(20):3168.
摘要:【提 要】 为探讨双足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胸外科术后肺栓塞(PE)的护理要点,该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该科住院的110例胸外科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双足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使用过程中患者皮肤温度及色泽均未见异常,无一例发生PE,发生肢体肿胀1例、轻微疼痛2例。因此,胸外科术后患者双足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可有效预防和减少PE形成。护士要正确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学会观察,才能有效解决应用中的问题。
2014, 30(20):3170.
摘要:【提 要】 通过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该科收治的13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患儿的护理经验。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经过镇静、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和相应护理,其中88例(64.23%)肺炎临床治愈,48例(35.04%)自动出院,1例(0.7%)死亡,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难以控制。因此,通过早期诊断、采取及时准确的治疗及护理等综合措施是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2014, 30(20):3172.
摘要:【提 要】 为探讨坚持换药和鼻腔冲洗在鼻内镜术后的重要性,回顾性分析该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29例行鼻内镜术(包括鼻息肉摘除术及功能性鼻窦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鼻内镜下鼻腔换药和鼻腔冲洗的方法、时间及注意事项,以期在成功手术的基础上加快术后黏膜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2014, 30(20):3174.
摘要:【提 要】 介入呼吸病学是一门呼吸病学中新兴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其专科进修医生培训中存在较多问题。在介入呼吸病专科进修医生的培训中使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方法,使培训更加直观,知识掌握更加牢固,锻炼了进修医生的横向思维、处理紧急情况、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同时,资料库的完备也使进修医生能在短时间接触更多的典型病例,扩展了进修医生知识面,提高和加快了进修医生对于介入呼吸病学的了解,拓展了思维,培训效果较好。
2014, 30(20):3175.
摘要:【提 要】 详细介绍该院药物制剂综合技能大赛的实施情况包括比赛指导思想、比赛流程、比赛的评分标准等。该院举办的药物制剂综合技能大赛融合了药理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医药营销学等多学科知识,展现了学生“动手”、“动口”等多方面技能。与以往的药物制剂技能比赛的压片技术相比,更加体现了技能比赛的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和职业性。如果推广药物制剂综合技能大赛则能有效地推动药学专业职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能力。
2014, 30(20):3177.
摘要:【提 要】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时普遍反映枯燥难学,故对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核等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和探讨,尝试将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与自主授课相结合、实物教学法、理论讲授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实训教学、完善课程考核方案等,旨在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014, 30(20):3179.
摘要:【提 要】 头颈部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多,由于头颈部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复杂的解剖结构,放疗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手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掌握头颈部肿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就要求带教教师应具备系统的教学方法:(1)教导学生重视和掌握循证医学;(2)借助目前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扎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强调多学科轮转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进一步规范肿瘤的治疗。
2014, 30(20):3181.
摘要:【提 要】 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联系密切,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多以小型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5个临床感染性病例为切入点,教师给出模拟临床标本,学生以实验班为整体,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进行实验,能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开拓学生视野,全面提高学生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4, 30(20):3182.
摘要:【提 要】 “Seminar”课程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了解“Seminar”教学法的起源与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在高职护理临床营养课程中实施“Seminar”教学法的相应策略与具体措施。
2014, 30(20):3184.
摘要:【提 要】 将医院非医疗核心业务委托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让医院专注于医疗业务工作,是医院后勤服务改革的主要趋势。医院后勤服务外包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医院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医院核心业务的绩效;有利于增强依法从业意识,分散医院风险;有利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将后勤业务外包后意味着医院失去了对原有业务的部分或全部控制权,随着法律、安全管理、文化目标差异等风险的出现,在实际运行中应加以控制,确保医院后勤服务外包效果。
2014, 30(20):3186.
摘要:【提 要】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2013年接到的门诊投诉案例,对投诉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该院门诊投诉主要集中在各类窗口岗位、门诊医生和护士及医技科室,其中以对门诊医生的投诉最多[34.46%(51/148)],对其他对象的投诉较少;投诉的主要原因集中在服务态度、医患交流沟通、门诊流程和环境,其中以服务态度最多[49.32%(73/148)],其他原因偶有涉及。通过原因分析提示,应加强医院和门诊管理,使各项收费透明化;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以有效减少门诊投诉,提高医院信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014, 30(20):3188.
摘要:【提 要】 医德医风建设是实现医院自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平安医院”的保证。医德考评制度是评价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水平,建立对医务人员规范、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档案的管理和考评,能更加准确、直观、清晰地反映出考评结果,实现医德考评的规范化、标准化、电子化和网络化,满足现代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2014, 30(20):3190.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四川省峨边县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的知识、行为及态度,为进一步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四川省峨边县4个地区的居民,以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为97.6%。 结果 大部分农村居民缺乏有关食品安全知识,在食品安全行为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购买到劣质食品时,38.0%(126/332)居民自认倒霉不再追究。 结论 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居民开展食品卫生和安全知识教育,使居民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2014, 30(20):319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无针输液系统在降低护士因针刺伤而发生职业暴露中的作用。 方法 将2013年6~12月静脉滴注1 000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578例)使用无针输液系统;对照组(422例)使用传统输液系统。通过统计两组针刺伤发生率,比较传统输液系统和无针输液系统在降低职业暴露中的差别。 结果 护士对研究组患者静脉穿刺、封管、用物整理时针刺伤发生率[0.0%(0/1 525)]和职业暴露发生率[0.0%(0/1 525)]明显低于对照组[2.8%(42/1 488)、0.7%(11/1 4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048、15.234,P<0.05)。 结论 使用无针输液系统避免了针刺伤的发生,增加了护士职业安全性,降低了职业暴露风险系数。
2014, 30(20):3193.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陕西省安康地区孕妇乙型肝炎(乙肝)、梅毒、丙型肝炎(丙肝)、艾滋病4种传染病的感染状况。 方法 2011~2012年连续2年均在4~8月份随机采集门诊孕期检查的孕妇血样3 200例,采血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文化、居住地等信息并进行分组,4项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梅毒抗体用ELIS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2种方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经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诊。 结果 该地区孕妇4种传染病标志物阳性率以乙肝表面抗原为主[6.00%(192/3 200)],梅毒抗体次之[1.12%(36/3 200)],检出丙肝抗体阳性4例[0.12%(4/3 200)],HIV抗体阳性2例[0.06%(2/3 200)]。农村孕妇乙肝感染状况高于城市,低学历孕妇高于高学历孕妇,17~22、>30岁孕妇高于大于22~30岁孕妇。 结论 应重视孕产期4项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测,尤其是农村、低学历和外出打工等高危孕妇人群的产前检查和健康教育,对检测结果阳性的孕妇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母婴传播,通过产前传染病检测能够有效预防和保护分娩过程中医务人员感染。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