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4, 30(21):3201.
摘要:【摘 要】 目的 通过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以及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狼疮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对SLE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意义。 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5例SLE、12例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初步了解SLE患者体液免疫变化情况。 结果 SLE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TNF-α水平[(13.94±5.99)g/L、(42.00±20.77)pg/L]较健康对照组[(11.26±1.35)g/L、(16.54±5.45)pg/L]明显升高,补体C3、C4水平[(0.69±0.22)、(0.15±0.11)g/L]较健康对照组[(0.97±0.20)、(0.30±0.02)g/L]、非SLE AID组[(1.16±0.22)、(0.28±0.05)g/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IgM、IgA及IL-6水平较健康对照组,IgM、IL-6、TNF-α水平较非SLE AID组升高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LE患者存在免疫球蛋白升高及补体水平降低等体液免疫紊乱,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辅助意义。
陈丽芬,施茂周,蔡伟琼,李观兰,詹雄宇,潘明珠,刘钰瑜,陈秋生
2014, 30(21):320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柠檬草水提物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高血糖小鼠模型,随机分为三组:高血糖模型组(模型组)、消渴丸组[给予1 g/(kg·d)消渴丸灌胃]、柠檬草水提物组[给予0.1 mL/(10 g·d)柠檬草水提物灌胃],每组8只,雌雄各半,连续给药28 d;同时随机抽取10只小鼠(雌雄各半)作为正常对照组。在实验的第7、14、21、28天测定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和血糖值,在实验的第28天取小鼠肝、肾、脾、胸腺称其质量,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血糖水平及内脏质量的变化。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血糖升高,胸腺萎缩,胸腺质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消渴丸组和柠檬草水提物组小鼠体质量变化率减小,消渴丸组血糖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柠檬草水提物组血糖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成功复制了高血糖小鼠模型,与模型组比较,消渴丸对该模型小鼠的体质量下降和血糖升高有对抗作用;柠檬草水提物可对抗小鼠体质量的下降,但对造模引起的血糖升高无对抗作用。
2014, 30(21):3206.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紫杉醇(PTX)干预不同浓度地塞米松(DEX)预处理人肺腺癌A549细胞后的耐药情况和Bcl-xL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探讨DEX诱导A549细胞对PTX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测定不同浓度PTX作用于A549细胞后的细胞存活率,筛选出PTX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用不同浓度DEX预处理A549细胞后,再给予不同浓度PTX作用于A549细胞,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Bcl-x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不同浓度DEX预处理A549细胞后能诱导其对PTX产生耐药,细胞存活率随DEX浓度的增加而增高,Bcl-xL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随DEX浓度的增加而增高。 结论 DEX能诱导A549细胞对PTX产生耐药,其机制可能与DEX诱导A549细胞抗凋亡Bcl-xL基因表达增加有关。
2014, 30(21):3209.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价携带肿瘤增殖基因Ki-67 小干扰RNA(siRNA)的表达质粒pSliencer-Ki-67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基因治疗功效。 方法 将构建的携带肿瘤增殖基因Ki-67 siRNA 表达质粒pSliencer-Ki-67,用G250单克隆抗体(G250 mAb)与非病毒基因载体聚乙烯亚胺(PEI)偶联制成新型基因转染载体感染Hela细胞以及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株NIH3T3细胞,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能,应用膜联蛋白 Ⅴ-碘化丙啶(Annexin Ⅴ-PI)法、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法检测 pSliencer-Ki-67对细胞早、晚期凋亡的影响,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Ki-67 mRNA和Ki-67蛋白的表达。 结果 在RT-PCR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中,用 G250 mAb-PEI/pSliencer-Ki-67转染细胞后,Ki-67 mRNA、Ki-67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TT法检测发现,G250 mAb/PEI-pSliencer-Ki-67对Hela细胞(G250抗原阳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HepG2细胞、NIH3T3细胞(G250抗原阴性)无明显抑制作用。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也发现,在早、晚期凋亡实验中,G250 mAb/PEI-pSliencer-Ki-67转染Hela细胞后,可诱导细胞凋亡,但对正常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非常弱。 结论 pSliencer-Ki-67能够诱导Hela细胞(G250抗原阳性)凋亡,而对HepG2细胞及NIH3T3细胞(G250抗原阴性)无明显抑制作用,pSliencer-Ki-67在Hela细胞的基因治疗方面有潜在应用前景。
2014, 30(21):3212.
摘要:【摘 要】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白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592C/A进行多态性分析,探讨AMI患者IL-10基因-592C/A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及其与AMI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DNA试剂盒提取170例AMI患者(AMI组)及153例排除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DNA片段后,用试剂盒回收PCR产物,测序鉴定IL-10 基因启动子-592C/A多态性,并检测血糖和血脂等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 IL-10 基因启动子-592C/A在AMI组和对照组中均存在CC、AC和AA 3种基因型;两组患者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及A、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多个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0 基因启动子-592C/A 3种基因型与AMI的发病不相关。 结论 IL-10 基因启动子-592C/A 多态性可能与AMI的发病无明显关系。
2014, 30(21):321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成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入院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治疗的8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其预后分为死亡组(24例)和生存组(56例),对其入院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0例患者的职业分布以铁路工人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两组平均年龄、≥60岁患者比例、是否有高血压病史、烟酒史,入院时血压高、昏迷、发热、白细胞增高、心电图异常、入院收缩压、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分级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诱因、高血糖、头痛、呕吐、低血钾、平均就诊时间、入院舒张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特征、初诊医生对疾病认识程度以及住院健康教育情况等与预后相关。
2014, 30(21):321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红花注射液低剂量组[(0.8 mL/(kg·d)]、中剂量组[1.6 mL/(kg·d)]、高剂量组[(3.2 mL/(kg·d)]及尼莫地平注射液组[2.0 mL/(kg·d)],每组各6只。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均于术前1周每天上午9:00灌胃给药1次,连续7 d。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皮质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 结果 假手术组未见脑皮质Bcl-2、Bax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Bcl-2、Bax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两组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红花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注射液组Bcl-2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多,且红花注射液高剂量组增多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ax阳性细胞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红花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红花注射液可通过增加Bcl-2和下调Bax表达减少大脑神经细胞凋亡,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
2014, 30(21):322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延迟撤离支撑导丝对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PICC的3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8例。对照组在导管置入预测长度后撤离支撑导丝,再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确认导管无异位后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行复位;观察组在导管置入至预测长度后立即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如导管无异位再撤离支撑导丝,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及时在支撑导丝作用下行复位。对比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复位成功率以及平均复位时间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30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9例;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32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7例。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18.35%)与对照组(17.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成功率(96.55%,28/29)高于对照组(77.78%,21/27),平均复位时间[(5.70±1.22)min]短于对照组[(8.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t=6.10,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赛丁格技术行PICC术中,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常规探查颈静脉,排除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后撤除支撑导丝,有利于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复位。
2014, 30(21):3223.
摘要:【摘 要】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股动脉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探讨高频超声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股动脉硬化情况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4月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100例(高血压组)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进行右侧股总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股总动脉内中膜回声及有无斑块形成,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高血压组右侧股总动脉内径[(7.57±1.10)mm]、IMT[(0.13±0.07)mm]、斑块检出率[64.00%(64/100)]及阻力指数(0.74±0.0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51±0.73)mm、(0.08±0.05)mm、28.00%(14/50)及0.67±0.05];收缩期峰值流速[(74.30±23.35)cm/s]及舒张期最低流速[(19.81±6.72)cm/s]均低于对照组[(80.39±10.94)、(26.85±5.28)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血压与股总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高频超声能迅速、准确地检测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股动脉硬化情况。
2014, 30(21):322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对妊娠终止后不完全流产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单纯B超检查及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辅助治疗不完全流产患者50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5例,评估术前诊断率、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联合组患者手术时间[(16.3±6.7)min]、术中出血量[(12.3±15.6)mL]和术后感染率[4.0%(1/25)]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3.3±9.5)min、(51.3±22.7)mL、20.0%(5/25)];同时,联合组术前诊断率[100.0%(25/25)]明显高于对照组[72.0%(18/2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0%(2/25)]明显低于对照组[48.0%(1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能显著提高不完全流产的诊断准确率和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2014, 30(21):322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形成素2(FMN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MNL2在30份正常宫颈组织和73份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 FMNL2在宫颈正常组织鳞状上皮中的表达率为6.67%(2/30),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7.12%(49/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88,P=0.000);FMNL2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5.330,P=0.024),与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块大小、临床分期等无关(P>0.05)。 结论 FMNL2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着一定作用。
2014, 30(21):3229.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实验室体检结果,了解当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方法 对2013年在该院健康体检的1 751例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和血糖)进行分析。 结果 主要指标异常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三酰甘油、血糖、胆固醇、尿素氮、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男性尿素氮、肌酐异常高于女性,女性胆固醇异常高于男性;胆固醇异常65~70岁、>70~80岁年龄组高于80岁以上年龄组,尿素氮、肌酐异常80岁以上年龄组高于65~70岁、>70~80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对老年人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可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2014, 30(21):3231.
摘要:【摘 要】 目的 通过高脂饲料诱发的SD大鼠肥胖模型,研究肥胖对抑郁症发病的影响。 方法 选取8周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8只(体质量200~250 g),将其分为对照组(8只)、单纯抑郁症组(15只)和肥胖伴抑郁症组(15只)。对照组和单纯抑郁症组给予普通饲料,肥胖伴抑郁症组给予高脂饲料,连续喂养10周。通过喂养高脂饲料诱发大鼠肥胖;采用慢性不可预期性应激程序刺激大鼠建立抑郁症模型;运用糖水偏好测试、强迫游泳实验、开野实验测定大鼠抑郁状态,观察肥胖对抑郁症发病的影响。 结果 各组大鼠喂养5周后体质量均增加,喂养高脂饲料的肥胖伴抑郁症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抑郁症组;经不可预期性应激程序刺激后,单纯抑郁症组、肥胖伴抑郁症组大鼠均出现抑郁症状,且肥胖伴抑郁症组症状更明显。 结论 肥胖可能是诱发抑郁症的一个高风险因素。
2014, 30(21):3233.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南充市高坪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现状以及居民对医疗保险的评价、意见和建议,为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政策建议。 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方式抽取156名已参保居民,采用自编问卷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结果 64.83%(94/145)的参保居民是因为参保能减轻医疗负担而参保,77.24%(112/145)的居民认为居民医疗保险能减轻医疗负担,80.69%(117/145)参保居民对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尚满意,84.83%(123/145)的参保居民认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是必要的。 结论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参保者的医疗负担,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提高医保待遇、加强社区医疗卫生建设等,以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014, 30(21):323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421例儿童结核病的临床特点,为结核病治疗和制订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21例结核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21例患儿中,男249例(59.14%),女172例(40.86%);农村患儿297例(70.55%),城市患儿124例(29.45%);肺内结核184例(43.71%),单纯肺外结核58例(13.78%),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89例(21.14%),血行播散型结核病90例(21.38%);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71.26%(62/87),涂片阳性率15.92%(53/333),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率23.83%(61/256),结核杆菌聚合酶链反应阳性率22.68%(22/97)。 结论 重庆地区儿童结核病男性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年龄分布主要见于4岁以下患儿,实验室检查能够为结核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2014, 30(21):3239.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儿科住院患儿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收集该院儿科2012年1~12 月出院病历1 269份,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状况。 结果 1 269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1 132例次(89.2%),其中单联使用708例次(62.6%,708/1 132),二联使用289例次(25.5%,289/1 132),三联使用14例次(1.2%,14/1 132);预防性使用121例次(10.7%,121/1 132)。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最高者依次为头孢唑肟钠( 64.3%,728/1 132)、青霉素(46.8%,530/1 132)、阿奇霉素 (36.7%,416/1 132),抗菌药物使用种类较合理。 结论 重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开展用药监测,严格考核,加强宣教,将对临床合理用药发挥很大作用。
2014, 30(21):3241.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某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疫情网络直报数据,为制订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及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08~2013年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构成比(包括传染病历年报告情况、分类构成、主要发病构成、发病序位)以及发病时间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8~2013年共上报各类传染病24种、18 325例,年报告数由2 123例增长到3 788例;传染病发病报告数以丙类为主,其中手足口病增长尤为显著;5~6月为该院传染病报告高峰。 结论 传染病发病报告病例数近几年明显增长,手足口病成为今后该院传染病防控重点,医院传染病防控工作需根据各种传染病流行特征有序开展。
2014, 30(21):3244.
摘要:
2014, 30(21):3247.
摘要:
2014, 30(21):3249.
摘要:
2014, 30(21):3257.
摘要:
2014, 30(21):3264.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剖宫产手术指征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产科临床选择安全、合理的分娩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产科分娩的2 135例产妇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情况,包括各年份的分娩总数、剖宫产数(率)及自然分娩数(率);通过查阅剖宫产产妇病历资料,了解短期内产妇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5年间剖宫产率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剖宫产率为66.84%(1 427/2 135)。剖宫产手术指征中社会因素、妊娠并发症、头位难产、胎儿窘迫与胎儿臀位占前5位;剖宫产术后产妇近期并发症依次为产后出血、产后感染、术中损伤及深静脉血栓,其中产褥病、产后出血及产后感染发生率和占并发症总发生人数的比例分别与自然分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做好围生期保健,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对减少并发症、促进产后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2014, 30(21):3266.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收治的穿孔性阑尾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30例。开腹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治疗结果(切口感染发生率、止痛药使用率、置管引流率、脓肿发生率)。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11.6±5.8)h]、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0.8±8.1)h]、住院时间[(4.1±1.6)d]及术后疼痛VAS分值[(3.3±1.4)分]均优于开腹组[(29.5±7.2)h、(32.8±9.4)h、(7.5±2.5)d、(6.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止痛药使用率、置管率、脓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传统开腹手术更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1):326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囊袋张力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4例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给予术前检查和针对性治疗。 结果 全部患者术中晶状体悬韧带断离范围未发生进一步扩大,42眼顺利植入,且居于正位,经治疗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伴有不同程度并发症,但多为轻微症状。经6个月随访,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囊袋张力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1):326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晶状体摘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术后随访3~24个月,对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房角形态、中央前房深度及视力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晶状体摘除术后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摘除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术后早期出现角膜水肿,经一段时间后均恢复正常;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高眼压,1例患者出现前房积血,经治疗后吸收。 结论 晶状体摘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改善视力,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1):327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行剖宫产术的围术期风险及防治措施。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该院行剖宫产术患者200例,根据既往是否有剖宫产术或子宫肌瘤剜除术史,将其分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组(观察组)及初次行剖宫产术组(对照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 mL、胎盘粘连、产褥感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 mL、胎盘粘连及产褥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行剖宫产术风险明显高于初次剖宫产术。
2014, 30(21):327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疝环充填式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复发疝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行疝环充填式修补术的腹股沟复发疝患者60例,观察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 结果 6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52.3±6.5)min,平均下床活动时间(4.3±2.1)h,术后进食时间(11.4±8.2)h,局部麻醉患者术后即可进食,平均住院时间(7.5±2.3)d。术后切口出现轻度疼痛2例,尿潴留2例,阴囊积液4例,轻度异物感2例,均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无伤口感染病例,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 结论 疝环充填式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疗效可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安全、有效的术式。
2014, 30(21):327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究手术与保守治疗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收治的肱骨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即施行闭合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即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优良率[92.00%(23/5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0%(1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术治疗肱骨骨折具有良好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普及。
2014, 30(21):327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索快速扩弓及非扩弓对前方牵引治疗早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在该院口腔科就诊的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22例,分为扩弓组与非扩弓组各11例,扩弓组采取腭上扩弓配合前方牵引,非扩弓组采取非扩弓配合前方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摄头颅X射线投照测量分析,评价并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上齿槽座点角(SNA)、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上齿槽座点的连线交角或垂直距离(U1-NA)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上颌骨得到生长、发育和前移,而下齿槽座点角(SNB)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下颌骨生长得到控制,侧面外貌得到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弓组头颅X射线投照测量结果与非扩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方牵引是治疗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的有效手段,早期矫治效果更佳,腭上扩弓有助于增强疗效,但为非必须性的,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014, 30(21):327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术后如何更快、更好地取出子宫的方法。 方法 选择该院2009~2013年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组各38例。同一手术者及助手配合进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A组常规自后穹隆阴道残端取出子宫,并剖成多块取出;B组先镜下缝合阴道残端,再用纱条阻塞阴道防止漏气,然后镜下用肌瘤粉碎器将子宫逐条取出或先用肌瘤粉碎器将较大及明显的肌瘤先粉碎后取出,使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后再自阴道内取出,然后再缝合阴道残端。 结果 A组患者子宫取出时间、出血量、阴道残端及周围损伤率、排气时间等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术取出子宫可以用肌瘤粉碎器旋切成条取出,出血少、损伤少、恢复快,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2014, 30(21):327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淋巴瘤(PGIL)多排螺旋CT图像特征及内镜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经该院确诊的PGIL患者的CT图像特征及内镜检查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 10例胃淋巴瘤的CT影像以胃壁增厚均匀、宽基底部,“黏膜白线征”及“轨道征”为其特征,出现率分别为80.0%(8/10)、70.0%(7/10);肠道淋巴瘤8例以长管样肠壁环形增厚为特征,动脉瘤样扩张常见,“汉堡包征”或“三明治征”为典型特征,出现率为62.5%(5/8)。内镜检查因病变界限欠清楚,活检多不能深及黏膜下;活检组织太小,黏膜固有层内间叶细胞难以区别;且内镜不能显示腺管结构,与未分化癌难以区别,易造成误诊,其中2例误诊为胃癌,1例误诊为胃炎,1例漏诊。 结论 CT对诊断PGIL具有较大价值,仅内镜检查易造成误诊。为尽量避免误诊,活检应深入黏膜下,且要多点取样活检。
2014, 30(21):328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血脂检测与冠心病(CHD)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为观察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6例)3个亚组;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的所有观察对象均进行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 结果 观察组患者hs-CRP、TC、TG、LDL-C测定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SAP、AMI各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之间血脂检测结果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s-CRP和血脂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CHD的重要参考指标,对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4, 30(21):328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早孕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物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早孕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大于或等于7 d的患者164例,均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二次流产中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164例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154例存在宫内残留物,其中112例(72.73%)为子宫复旧不良,42例(27.27%)为子宫大小符合标准。宫腔残留物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高,为99.39%(163/164)。 结论 超声检查用于早孕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物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能为妇科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2014, 30(21):328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 选择2012 年2 月至2014 年3 月收治的29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D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X射线、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该病影像学表现。 结果 29 例患者中27 例为单骨型,2例为多骨型;X射线及CT影像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14 例,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3 例,丝瓜瓤样改变9 例,虫蚀样骨破坏2 例;MRI表现病灶多为混杂信号,仅1 例表现信号均匀,其中2例见“液液平面”,11例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1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 结论 FDB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常混合存在。综合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高对FDB的诊断价值。
2014, 30(21):3286.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分析CT在鉴别诊断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中的临床价值,丰富临床诊断经验。 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肺结核空洞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肺结核空洞患者)和观察组(肺癌空洞患者)各35例,两组患者均应用CT进行诊断,观察空洞发生位置和病灶大小,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在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中,右肺的空洞发生率均略高于左肺,肺癌空洞的病灶直径明显大于肺结核病灶空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周围卫星灶占比为74.3%(26/35),薄壁空洞占比为54.3%(19/35),厚壁空洞占比为40.0%(14/35),而分叶、胸膜凹陷、钙化、毛刺、壁结节占比较少;观察组中分叶占比为88.6%(31/35),厚壁空洞占比为82.9%(29/35),毛刺占比为74.3%(26/35),胸膜凹陷征占比为71.4%(25/35),壁结节占比为68.6%(24/35),周围卫星灶和钙化占比不高。两组患者上述CT征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在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肺结核空洞以周围卫星灶、厚壁空洞与钙化为主要征象,而肺癌空洞主要以分叶、厚壁空洞、毛刺、胸膜凹陷、壁结节为主,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2014, 30(21):328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依托泊苷和顺铂(EP)方案化疗2周期后行同步放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09 年10月收治的95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EP方案化疗:依托泊苷100 mg/m2、顺铂30 mg/m2, 静脉滴注1~3 d,21 d为1个周期;观察组患者先使用EP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再行同步放化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3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率[24.0%(12/50)]高于对照组[8.9%(4/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7个月)、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及1、2、3年生存率(84.0%、48.0%、2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9个月,53.3%、2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细胞肺癌EP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行同步放化疗的近期疗效较好,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时间。
2014, 30(21):3290.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与哌替啶分别联合黄体酮治疗肾绞痛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治疗急性肾绞痛患者180例,将其分为A、B组各90例。A组患者给予50 mg氟比洛芬酯静脉滴注及20 mg黄体酮肌内注射;B组患者给予100 mg哌替啶及20 mg黄体酮肌内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2.2%(84/90)]高于B组[88.9%(80/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持续时间A组[(19.2±3.6)h]长于B组[(10.9±2.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与哌替啶分别联合黄体酮治疗肾绞痛的镇痛效果相当,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治疗急性肾绞痛的安全、有效措施。
2014, 30(21):3291.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克龄蒙(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复合包装)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该院门诊就诊的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谷维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克龄蒙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增加,且治疗组增厚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明显增高、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克龄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2014, 30(21):329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4年1~6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12例,其中56例给予常规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另外56例则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等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察各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4%,54/56)明显高于对照组(85.7%,48/56),且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选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4, 30(21):3294.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阿法骨化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42例符合入选条件的门诊及住院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用厄贝沙坦组(口服厄贝沙坦150 mg/d)和联合治疗组(口服阿法骨化醇0.25 μg/d、厄贝沙坦150 mg/d),各12例,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尿素氮(BUN)、肌酐(Cr)、血钙、血钾、24 h尿微量白蛋白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厄贝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法骨化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能显著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较单独运用厄贝沙坦效果更好。
2014, 30(21):329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缬沙坦组和硝普钠组各30例,分别采用缬沙坦和硝普钠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相关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0.96、0.12,P>0.05);缬沙坦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明显优于硝普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5、4.38、2.8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等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1):329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卫生棉条在大便失禁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46例大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患者肛周皮肤护理使用卫生棉条,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方法护理肛周皮肤,观察两组每天护理工时、材料成本及肛周皮肤情况。 结果 观察组每天护理工时及材料成本低于对照组,皮肤总损伤率(26.1%)低于对照组(6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卫生棉条对大便失禁患者进行肛周皮肤护理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方法。
2014, 30(21):329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体外振动排痰仪在长期住院治疗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住院治疗时间超过7 d同时合并肺部感染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体外振动排痰仪促进排痰,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手叩背法促进排痰,比较两组患者排痰护理第1、4、7 天的日均排痰量及在吸氧2~3 L/min情况下第1、4、7天的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等指标变化。 结果 观察组患者排痰后第4 天日均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第7天日均排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排痰后第4天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外振动排痰仪的排痰效果优于传统手叩背法,并能提高护理成效,促进肺部感染的控制,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1):330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与护理效果。 方法 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6例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经评估后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并根据不同营养过程加强相应的护理及临床观察,确保营养支持顺利实施。 结果 8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经实施合适的营养支持治疗后,为尽快恢复提供了充分营养支持并满足了患者的营养需要。其中60例患者康复出院,26例患者由于病情恶化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整个治疗过程无死亡病例。 结论 虽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为首要治疗原则,但严密的观察和完善的护理仍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减少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2014, 30(21):330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在护理工作中循证护理及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对胰腺炎患者健康教育的影响。 方法 将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3例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结合循证护理,并将自我效能理论运用于护理工作中;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对胰腺炎相关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的了解情况及自我效能水平。 结果 观察组患者胰腺炎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率、自我效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90.62%)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0.62%)均高于对照组(67.74%、67.7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护理工作中应用循证护理及自我效能理论可提高胰腺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率和自我效能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2014, 30(21):3304.
摘要:【摘 要】 目的 通过对顽固性呃逆患者的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诊护理中尽可能增加应用中医护理措施,提高急诊中西医结合护理水平。 方法 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诊治的15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在全面了解病情的基础上,配合了解病史、指导检查治疗、穴位按摩、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健康宣教等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 结果 经首次穴位按摩30~45 min后,15例患者呃逆均停止,其中3例患者次日再次出现呃逆,但强度减轻,经再次穴位按摩后呃逆停止。 结论 在对顽固性呃逆患者的急诊护理中,增加中医护理,可提高急诊中西医结合护理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014, 30(21):330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的急诊护理方法与要点。 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3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的现场急救、院内抢救、颅脑保护、控制病情等急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诊护理的经验与体会。 结果 43例患者中,现场死亡1例(2.33%),在运送途中死亡2例(4.65%),术后死亡2例(4.65%),术后经护理显效24例(55.81%),有效14例(32.56%),总有效率为88.37%。 结论 急诊救治过程中及时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提供确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存活率,促进其治疗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2014, 30(21):3307.
摘要:【摘 要】 目的 总结浅静脉留置针在化疗患儿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 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进行浅静脉留置针化疗的患儿465例,观察其在住院化疗期间浅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情况及留置针正确的固定及封管方法、化疗药渗漏时的处理措施。 结果 留置针留置时间平均4.1 d,发生堵管15例,脱管28例,化疗药物渗漏5例,并发静脉炎5例。通过及时妥善处理,均未发生严重后果。 结论 熟练的穿刺技术是留置针留置成功的基本保证;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药物外渗、堵管、脱管是保证留置针化疗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合理选择和保护血管可以有效保证多疗程化疗的顺利进行。
2014, 30(21):3309.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急诊分诊管理在妊娠期急腹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70例妊娠期急腹症患者作为治疗组,对其采用急诊分诊管理。另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570例妊娠期急腹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采用常规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准确性及患者满意率。 结果 治疗组的分诊准确率(98.07%)及患者满意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3.86%、78.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妊娠期急腹症中采用急诊分诊管理效果明显,能有效提高准确性及患者满意率,减少患者病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4, 30(21):3311.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价不干预法用于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住院出生的新生儿4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0例,分别采用常规干预法和不干预法进行脐带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脐带脱落时间、断脐完全修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断脐完全修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75%)明显低于对照组(1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采用不干预法进行脐带护理,可缩短脐带断端脱落时间及修复时间,促进其完全修复,并有效减少脐炎、脐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避免了过度干预导致的伤害,对新生儿脐带护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4, 30(21):331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急性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行急性脑出血微创引流术患者6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平均住院时间[(15.30±3.52)d]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7%、(21.24±4.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预见性护理模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急性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1):3314.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并评价舒适护理对癌症患者止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癌症患者116例作为观察对象,住院期间给予舒适护理,应用疼痛评估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护理前后患者的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得分情况。 结果 护理后患者疼痛评分、暴发痛次数均显著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后患者PSQI总分及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服用安眠药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将舒适护理应用于癌症患者能使其以愉悦的身心状态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睡眠质量。
2014, 30(21):331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胃镜下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护理。 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胃镜下止血治疗同时给予舒适护理,对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效果进行综合比较。 结果 观察组患者止血成功率(92.31%,36/39)高于对照组(73.68%,28/38),再出血率(2.56%,1/39)低于对照组(21.0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3±0.9)d]短于对照组[(4.0±1.0)d],护理满意度(94.87%,37/39)高于对照组(76.32%,29/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 结论 内镜下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在胃镜治疗同时给予舒适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21):3318.
摘要:【提 要】 恶性肿瘤患者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压疮的预防和护理。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该院中西医结合科收治的32例恶性肿瘤患者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监测评估、体位护理、翻身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及心理护理,32例患者中26例未发生压疮,6例发生压疮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压疮具有显著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4, 30(21):3319.
摘要:【提 要】 探讨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肾内科收治的65例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及护理对策。经针对性护理,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明显减少,内瘘使用情况良好。表明采取精心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防止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
2014, 30(21):3321.
摘要:【摘 要】 目的 考察自拟中药方剂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致肠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 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致肠麻痹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甲硫酸新斯的明肌内注射治疗。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情况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2.5%(49/53)]明显高于对照组[71.7%(3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31,P=0.000)。 结论 自拟中药方剂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致肠麻痹具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建议推广应用。
2014, 30(21):3322.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迈之灵联合复方玄驹胶囊、维生素E治疗轻中度精索静脉曲张(VC)不育症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在该院就诊的VC男性不育患者40例,服用迈之灵联合复方玄驹胶囊、维生素E 12周,观察治疗前后精液质量及精索静脉内径改善情况。 结果 40例患者精索静脉血管直径改善总有效率为75.00%(30/40),精子密度改善率达80.00%(32/40),精子活动力改善率达85.00%(34/40)。治疗前后精索静脉血管直径,精液中精子密度,精子活动力、成活率和畸形率等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 结论 联合应用迈之灵、复方玄驹胶囊及维生素E治疗轻中度VC不育症,可使曲张静脉内径回缩,明显改善精液质量,可作为轻中度VC 不育症患者的治疗选择。
2014, 30(21):3324.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可视化技术应用于临床麻醉教学后对麻醉工作和教学工作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根据医院麻醉科麻醉质控监测数据,统计可视化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中实习生发生的对患者造成一定影响的操作失误种类和例数、患者并发症情况,同时统计可视化教学带教阶段和实习阶段患者解剖异常或特殊病变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方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35名麻醉专业实习生经可视化临床麻醉教学和实习,对患者造成一定影响的操作失误共发生2例,较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传统教学模式下36名学员发生的类似操作失误19例明显减少。可视化教学过程中发现多例解剖异常或病变患者,经与相关科室沟通后更改操作方法以规避风险。 结论 可视化技术不仅能减少带教和实习过程中操作失误造成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发现一些解剖异常、特殊病变等情况。通过预防和更改麻醉操作方法规避风险,可为特殊病例的积累提供临床资料,既可确保患者安全,又可提高教学效果,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2014, 30(21):3326.
摘要:【提 要】 介入呼吸病学是呼吸内科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以往介入呼吸病学专科医生培养模式为师徒式手把手模式,现在该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和研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介入呼吸病学专科医生进行培养,取得较好效果,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2014, 30(21):3328.
摘要:【提 要】 在中医院校教学中,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一直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但其存在片面性、偶然性和主观性,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能动态、及时地调节教学活动。该文通过探讨中医院校七年制病理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从教学目标、考核方法及考核对教学的意义3个方面具体阐明整个形成性评价实施的细节,从学生在形成性评价考核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面发展,证实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病理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4, 30(21):3329.
摘要:【提 要】 基础化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整个医学生本科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针对基础化学课程及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状,结合多年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医学后续课程,从教材内容的调整及基础化学与医学知识的融合、教师医学知识的拓展与自我学习提高、合理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实践和探索。
2014, 30(21):3331.
摘要:【提 要】 人体胚胎发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内容抽象、知识点多、涉及新名词多的特点。针对人体胚胎学课程特点,通过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采用以多媒体为主结合黑板板书的课堂教学方法建立网络课堂,加强师生联系,增加胚胎实验考试内容及期末理论考试中胚胎部分的权重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2014, 30(21):3333.
摘要:【提 要】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是冠心病教学的重点之一。由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样、鉴别诊断复杂,也是冠心病教学的难点之一。怎样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心血管内科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提高医学本科生教育质量,心血管内科教师应不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法的基础上,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该文探讨LBL及PBL教学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为进一步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014, 30(21):333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理念在本科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进入呼吸内科实习的2009级本科护生51名分为对照组(25名)和观察组(26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循证护理理念的新模式,比较两组护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整体护理能力。 结果 两组护生的操作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但观察组护生理论知识得分(85.15±1.57)分、整体护理得分(87.00±1.04)分均高于对照组[(78.72±1.61)、(80.32±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1)。 结论 基于循证护理理念的带教模式是有效的,能提高本科护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整体护理能力等综合素质。
2014, 30(21):3336.
摘要:【提 要】 社交媒体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正日益在医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交媒体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新及时、主动推送、获取便捷等优势,为师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现代医学教育应当努力引导学生采用这一新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同时注意强调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和伦理培养。
2014, 30(21):3338.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压疮电子表格(简称压疮表)填写现状并探讨相应的管理对策。 方法 通过对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7个ICU患者在住院期间所填写的共6 295份压疮表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结果 在6 295份压疮表中,不合格压疮表共计1 503份,不合格率为23.88%,其中表1压疮危险度评估表填写不合格832份,不合格率为31.24%;表2压疮高危患者护理记录表填写不合格359份,不合格率为13.48%;表3压疮治疗护理转归记录填写不合格312份,不合格率为32.20%。 结论 通过加强对护士压疮表填写的管理质控、培训学习、检查考核、明确奖惩,增加设备和人力,加强沟通,成立品管圈,落实规章制度,提高了护士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强化了护士法制观念,减少了护患纠纷。
2014, 30(21):334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意义,使医护人员能接受这一新兴的科室。 方法 通过总结该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成运行几个月来的实践经验,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配置的病区与没有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配置的病区进行比较,找出优势所在。 结果 通过对比2种不同的配置方法,总结出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优点,即从用药程序上加强对不合理住院医嘱的干预作用,使用药时间变得合理,减少输液反应发生率,减少对护理人员的危害,保证环境对大剂量肠外营养液无污染。 结论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在医院药物治疗中有很大优势。
2014, 30(21):3342.
摘要:【提 要】 该文从药事管理与服务、药物、医生、收费、患者等方面对医院药房常见的药事纠纷进行分析,针对常见的药事纠纷,主要从6个方面探讨医院药师如何有效减少药事纠纷的发生,并对如何妥善处理药师纠纷进行了探讨。一是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操作流程,加强药事管理 ;三是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强化工作责任心,加强与医生、收费处沟通,确保用药安全;四是强化药师队伍建设,提高药师的服务水平,以确保服务质量;五是药房信息自动化,加强药物的供应与管理;六是加强自身保护,用法律武器武装自己。
2014, 30(21):3344.
摘要:【提 要】 加强消毒供应室科学管理,控制医院内感染,完善管理体系,完善制度,注重质量环节管理,重视护士职业防护,预防医院内感染。消毒供应室持续质量改进,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消毒供应室管理水平,促进供应室向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014, 30(21):3345.
摘要:【提 要】 国家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有关涉及人才培养方面明确提出逐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切实有效地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医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落实情况及采取的一些积极措施,探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并建立适应医院发展模式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2014, 30(21):334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 600名贵州航天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职工进行MS及CAS检查,并进行人体基本参数测量、生化指标检测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诊断标准选择其中715名职工进行MS和非MS(non-MS)相关数据分析,找出MS与CAS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MS人群CAS发病率为25.6%,non-MS人群CAS发病率为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S是发生CAS的重要风险因素。由于MS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应强调对MS的协同控制,通过对多种危险因素的整体控制,达到有效降低CAS发生的目的。
2014, 30(21):334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产后访视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2年1~12月在该院定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产后42 d母婴200例,将接受产后访视大于或等于1次的100例作为访视组,未接受产后访视的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纯母乳喂养率,并调查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结果 访视组的纯母乳喂养率[82.0%(82/1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0%(62/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主要有母乳不足、乳头皲裂、乳头凹陷或扁平、乳房胀痛及乳腺炎。 结论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产后访视可促进母乳喂养的实施,提高母乳喂养率。
2014, 30(21):3351.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南通市2008~2013年无偿献血者梅毒血清学检测情况,掌握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不合格人群分类及趋势,探讨无偿献血招募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梅毒经输血途径传播风险,保证血液安全。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215 902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南通市区2008~201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梅毒检测总体不合格率为0.52%(1 114/215 902),且抗-TP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各年度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45岁年龄段阳性构成比最高[32.85%(366/1 114)],18~25岁年龄段阳性构成比最低[17.32%(193/1 114)];其他类人员阳性构成比最高[42.46%(473/1 114)],农民阳性构成比最低[2.60%(29/1 114)]。 结论 南通市梅毒血清学检测不合格情况有逐年增加趋势。必须在献血前加强宣传和健康征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并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选择先进的检测策略,提高检测水平,倡导合理用血,保证输血安全。
2014, 30(21):3358.
摘要: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