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4, 30(9):1281.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自血疗法对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辅助性T细胞1(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 方法 将66例患者按完全随机化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患者在口服氯雷他定基础上加用自血疗法,对照组患者仅口服氯雷他定。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症状变化,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与Th2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变化。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好转,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FN-γ与IL-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L-4与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血疗法对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有良好的疗效,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改善了免疫状态而达到治疗目的。
2014, 30(9):1283.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现状,分析治疗方案及与血糖控制的关系。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患者年龄、病程、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等,并留取标本进行HbA1c、血糖、血脂等检测分析。入选2型糖尿病患者323例,平均年龄(55.80±13.36)岁,平均病程(3.41±5.18)年。 结果 (1)总体血糖控制状况:HbA1c<7.00%占34.06%(110/323),65.94%(213/323)被调研者HbA1c不达标;(2)糖尿病病程与血糖控制状况:323例患者中糖尿病平均病程小于2年者最多(187例),病程小于3个月者HbA1c均值最高(9.48 mmol/L);(3)自我血糖监测与血糖控制:仅21.98%(71/323)被调查者在过去1周曾进行自我血糖监测,HbA1c达标率为29.58%;(4)治疗方案与血糖控制:单纯口服药组达标率高于胰岛素组。起始用胰岛素治疗的主要原因为口服药疗效不佳[59.05%(137/167)],患者自己要求注射胰岛素治疗者HbA1c控制状况最好,达标率为66.67%。使用人胰岛素组HbA1c控制情况较好;(5)伴随疾病与血糖控制:57.89%(187/323)被调研者有伴随疾病,伴随疾病组HbA1c控制状况较好。 结论 该院2型糖尿病患者仍有较大比例(65.94%,213/323)HbA1c未达标。胰岛素组患者HbA1c未达标比例明显高于单纯口服药物组。
2014, 30(9):128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50~60岁男性高尿酸与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综合征(MS)指标的相互关系。 方法 以2013年10月进行体检的486例50~60岁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中尿酸、血脂、血糖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高尿酸组(125例)和正常尿酸组(361例),分析高尿酸与MS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尿酸阳性125例(25.7%),高尿酸组MS及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TG)、超体质量或肥胖、脂肪肝等患病率远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TG以及体质量指数(BM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与DBP、TG、BMI相关(r=0.10、0.12、0.13,P<0.05)。 结论 高尿酸者MS患病率远高于健康人,且与MS组分中DBP、TG及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高尿酸血症的尿酸控制认识,以防止MS。
2014, 30(9):1289.
摘要:【摘 要】 目的 检测急性脊髓完全横断性损伤瘫痪患者不同时间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BMD),评估继发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急性脊髓损伤瘫痪后继发骨质疏松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为高处坠落伤,根据有无脊髓损伤及瘫痪症状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或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测定急性脊髓损伤瘫痪患者血清或尿液中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应用双能X射线BMD仪检测腰椎和股骨颈BMD。 结果 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术前和对照组比较,骨形成标志物检测值即轻度升高,腰椎和股骨颈BMD检测轻度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骨吸收标志物检测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1个月及对照组比较,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检测值除Ⅰ型原胶原羧基端延长肽(PICP)外均有明显升高,腰椎和股骨颈BMD检测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瘫痪患者术后及随访期内无神经功能恢复,两组患者切口无感染,随访期内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 结论 对急性脊髓损伤瘫痪患者,除PICP敏感性较差外,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结合BMD检查,可早期发现并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
2014, 30(9):129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影响急诊运用分级分区分流的患者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方法,随机选取广东省某8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符合条件的患者或患者家属(各55例)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方面影响急诊采用分级分区分流患者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有11项因素与急诊患者“不满意”密切相关,4项与患者“满意”相关,“不满意”在患者中较“满意”反映更强烈。 结论 分级分区分流患者分诊模式的实施需积极消除引起患者“不满意”因素,促进“满意”因素,需要医院管理者加大投入及宣传,医护人员提高服务意识,患者应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的诊疗知识及资讯。
2014, 30(9):1296.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AECB)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2例AEC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痰热清注射液30 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6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 g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7 d。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对照组为93.3%(28/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P=0.516);治疗组在咳痰消失时间、退热起效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3、2.767,P<0.05)。 结论 与盐酸氨溴索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疗效比较,痰热清注射液能快速改善AECB患者的咳痰及发热症状,疗程短且效果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退热祛痰药,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2014, 30(9):129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高通量透析(HF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临床意义,为基层医院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7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皮肤瘙痒患者,其中采用常规透析,同时给予抗组胺、类固醇等药物治疗37例(HD组),采用HFHD联合HP治疗36例(HFHD/HP组),观察并收集数据,分析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影响。 结果 HFHD/HP组患者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HD组低,HFHD联合HP治疗能显著改善尿毒症性皮肤瘙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基层医院,HFHD联合HP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好方法。
2014, 30(9):1300.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价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筛查女性早期宫颈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收治的282例宫颈筛查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同时进行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及HPV基因分型检测。TCT诊断包括无上皮内病变细胞(NILM)、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和鳞状细胞癌 (SCC)。对结果异常者进行病理组织活检,以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为诊断“金标准”。 结果 HPV DNA阳性组(126例)TCT诊断NILM 53例,ASCUS 22例,LSIL 32例,HSIL 18例,SCC 1例;病理组织活检阳性率为42.86%(54/126)。HPV DNA阴性组(156例)TCT诊断NILM 133例,ASCUS 16例,LSIL 7例;病理组织活检阳性率为11.54%(18/156)。两组患者病理组织活检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6,P<0.01)。高危型HPV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增高而升高。 结论 对女性早期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进行HPV检测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4, 30(9):130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润肺豁痰宁嗽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CB)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1 年1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铜川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的CB患者10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润肺豁痰宁嗽汤治疗,而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氨茶碱、氨溴索和氢溴酸右美沙芬联合治疗,疗程均为10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射线片、中医症候方面的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润肺豁痰宁嗽汤可以显著改善CB临床症状和中医症候,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2014, 30(9):130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综合性实验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说明综合性实验能提高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方法 以西安医学院2010级护理专业266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班级分组,1011、1012、1013班为研究组(135名),1014、1015、1016班为对照组(131名);研究组采用综合性实验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自行设计两组教学后提高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调查问卷,比较两组学生在提高和培养综合能力的不同,并对两组学生进行考试成绩比较。 结果 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即基础理论的理解力,组织、归纳、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文献检索和信息处理能力,主动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优越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客观题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附加分析综合题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综合性实验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上具有优越性,该方法值得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2014, 30(9):1307.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估视可尼喉镜在小儿困难气管插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40例术前评估预测为困难气管插管的择期手术患儿,将其分为普通喉镜组(M组)和视可尼喉镜组(S组)各20例。M组在喉镜直接暴露下气管插管;S组采用视可尼喉镜引导下气管内插管。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完成后(T2)以及气管插管时(T3)、气管插管后5 min(T4)血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气管插管的并发症。 结果 S组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及插管时间均优于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09);麻醉诱导后S组收缩压、舒张压、HR均显著低于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4、0.042),其余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视可尼喉镜对于小儿困难气道气管插管是一种相对安全、快捷可靠的气管插管技术。
2014, 30(9):1309.
摘要:【摘要】 目的 观察复方鳖甲软肝片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和炎症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7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及门诊收治的5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26例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疗程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及血清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IL-6、干扰素-γ(IFN-γ)]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HA、LN、PC-Ⅲ、C-Ⅳ及IL-6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IFN-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方鳖甲软肝片对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2014, 30(9):131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0例SAP患者在CVVH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护理配合,对比分析护理配合CVVH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生化检测指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和生命体征的变化等情况。 结果 20例患者中痊愈17例,死亡3例,其中放弃治疗而死亡1例,死于胰性脑病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除3例死亡患者外,17例患者经 CVVH治疗与护理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清生化检测指标显著改善且APACHEⅡ、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SAP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CVVH治疗,有利于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与进一步研究。
2014, 30(9):131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7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4例采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对照组33例采用宫腔填塞纱布止血。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34例患者中成功32例,成功率为94.1%;术后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无子宫切除或二次手术,无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33例患者中成功30例,成功率为90.9%。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情况,手术成功率,抗菌药物的选择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9.1%),与观察组(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0.01)。 结论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具有操作简单、止血迅速、有效保留子宫、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优点,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
2014, 30(9):1315.
摘要:【摘 要】 目的 建立测定己酮可可碱肠溶片中己酮可可碱含量的方法。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己酮可可碱含量。色谱柱:COSMILC18柱(4.6 mm×250.0 mm,5.0 μm);检测波长:272 nm;流动相:甲醇-0.544%磷酸二氢钾溶液(48∶52);柱温:30 ℃;流速:1.0 mL/ min; 进样量:20 μL。 结果 己酮可可碱质量浓度为60.25~140.59 μg/mL时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1.000)。3批样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9.91%、99.95%、99.89%。 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专属性强、方便、快捷,适用于测定己酮可可碱肠溶片中己酮可可碱的含量。
2014, 30(9):1317.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价糖皮质激素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门诊收治的100例CMT患儿(失访3例,均为对照组,因自行不来复诊被排除),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和单盲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治疗,包括按摩、旋转和牵伸的混合治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糖皮质激素配合手法治疗的方法。随访8个月至1年。 结果 对照组共收治47例患儿,痊愈15例,临床治愈19例,治愈率为72.3%;无效13例,转手术治疗。观察组共收治50例患儿,痊愈36例,临床治愈11例,治愈率为94.0%;无效3例,转手术治疗。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配合手法治疗能够明显提高CMT患儿的治愈率,家长依从性高,临床上值得推广。
徐上知,张 鹭,李述刚,牛 强,丁玉松,木拉提,郑荣华,冯刚玲,马儒林,唐美娥,郭淑霞
2014, 30(9):1320.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石河子大学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公选课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172门公选课中抽取50门课程,共2 8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430±0.576)分,大学生对各维度的满意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教师授课(3.760±0.658)分、教学条件(3.530±0.823)分、教学效果(3.240±0.875)分、课程设置(3.180±0.704)分。男生的满意度[(3.440±0.607)分]高于女生[(3.410±0.545)分];随着年级的增长,满意度呈下降趋势。 结论 大学生对公选课的满意度较低,选课指导有效性较差,教师对公选课重视程度不够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2014, 30(9):1322.
摘要:【摘 要】 目的 调查急诊住院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原因,探讨控制对策的有效性。 方法 对急诊住院病房2013年3月2~28日发生的13例下呼吸道MDRABA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环境微生物监测调查。 结果 患者多为老年、基础病情危重,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联合机械通气、使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低蛋白血症等多种危险因素。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物体表面和手共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17株,与患者痰液分离的13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完全相同,为MDRABA,存在对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13例患者死亡4例,治愈9例。 结论 医务人员诊疗操作中洗手缺乏依从性和规范性,医疗设备特别是呼吸机清洁消毒不彻底是此次患者下呼吸道MDRABA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严格隔离患者、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对医疗设备彻底清洁消毒可预防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
2014, 30(9):1325.
摘要:
2014, 30(9):1327.
摘要:
2014, 30(9):134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预防措施。 方法 将该院2013年1~10月收治的单胎、孕足月剖宫产产妇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入室后吸氧,开放上肢静脉,输注复方乳酸钠林格液200~300 mL,两组均采用L2~3间隙行CSEA,CSEA注入0.5%等比重罗哌卡因2 mL,硬膜外置管备用。A组产妇平卧后立即用手推右侧腹壁使子宫向左侧移位,B组产妇平卧后手术床左倾15°~30°。测定麻醉前(T0),麻醉后1 min(T1),麻醉后5 min(T2)、10 min(T3)、15 min(T4)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记录术中患者恶心、呕吐次数及麻黄碱使用次数。 结果 两组产妇T1~T4时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B组下降较A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中恶心、呕吐次数比较,A组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使用麻黄碱次数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产妇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SEA下行剖宫产术,于穿刺完成、产妇平卧后立即用手推右侧腹壁使子宫向左侧移位能更有效地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2014, 30(9):134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对诊断1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2013年1~11月在该院确诊为1型糖尿病肾损伤患者93例设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3例设为对照组,纳入对象均同时进行血清胱抑素C水平检测,同时检测肾损伤相关指标尿素和肌酐水平,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尿素和肌酐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Ⅰ期糖尿病患者(早期)胱抑素C阳性率为83.87%,与尿素和肌酐阳性率(70.97%、67.74%)分别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几项指标对1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胱抑素C、尿素、肌酐。 结论 检测血清中胱抑素C水平,有助于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对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4, 30(9):134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患功能性便秘(FC)职业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2年2~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职业女性FC患者49例,由干预小组循序渐进地从饮食、行为方式、心理指导等三方面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2次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对其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干预前,FC患者生活质量普遍较差,经过6个月的认知行为干预后,患者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71.4%(30/49),患者生活质量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以健康指导、心理干预与行为指导相结合的认知行为干预是治疗、护理女性FC、改善其临床症状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4, 30(9):1345.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并发症的影响,以总结分析SCI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经验。 方法 将60例SCI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分别在术后2周内即行康复治疗和术后3个月进行康复治疗,并在训练前和训练90 d后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IM和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早期康复组患者FIM 和Barthel 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I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促进SCI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减少并发症有显著意义。
2014, 30(9):1347.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年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1年8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43例成年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给予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比患者术前、术后Harris评分以及患肢与健肢差值。 结果 43例患者中,髋臼旋转中心水平均恢复正常,手术时间 82~126 min,接受为期1~3年随访,术后患者Harris评分平均(90.6±3.2)分,术前(66.9±1.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肢健肢差值[(2.4±1.7)cm]与术前[(34.6±2.5)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取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年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效果显著,但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困难,并考虑到术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而提出相应治疗措施。
2014, 30(9):1349.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贫血发生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SAH继发贫血的临床资料。 结果 SAH后一旦出现贫血,会促发、加重脑血管痉挛及脑缺血的发生,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结论 对于SAH后出现贫血应高度重视,积极干预治疗至关重要。
2014, 30(9):135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后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接受H-UPPP的193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术后出血8例,一过性血压升高11例,暂时性腭咽关闭不全23例,术后伤口裂开7例,均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无一例发生呼吸意外、失血性休克、心脑血管意外、鼻咽部瘢痕狭窄或闭锁。术后6个月行多导睡眠监测,有效率为88.1%(170/193)。 结论 合理地选择适应证,规范地进行围术期处理,清醒状态下经鼻气管插管,恰当掌握手术范围,术后有效治疗及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H-UPPP后并发症。
2014, 30(9):135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治疗高血压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更加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 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3年6月对35例高血压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行小骨窗开颅经额叶入路术清除血肿。 结果 35例患者小骨瓣开颅, 33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其中Ⅰ级9例,Ⅱ级20例,Ⅲ级4例,部分患者偏瘫症状完全消失。另2例患者因出血过多并破入脑室而死亡,死亡率为5.71%。 结论 在严格遵守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小骨窗经额叶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重要手术方式,其创伤小、止血可靠。
2014, 30(9):135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下”二孔法”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 方法 将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96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患者随机分为“二孔法”组(观察组)及“三孔法”组(对照组)各48例,”二孔法”组术中采用放弃副操作孔的方式,而“三孔法”组采用传统的三孔手术方式,术中均使用Endo GIA一次性切割缝合器切除肺大疱,并予摩擦壁层胸膜面以促进胸腔粘连,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镇痛药物用量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病例,两组均无一例死亡,无大出血、二次开胸止血、呼吸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带闭式引注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镇痛药物用量观察组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0个月,均无复发病例。 结论 “二孔法”治疗PSP可行、可靠,且在术后疼痛的控制上,要优于”三孔法”,应值得推广。
2014, 30(9):1355.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急诊行心肺复苏(CPR)救治心搏骤停(CA)24例患者的抢救体会。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该院急诊科救治的24例CA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根据CPR成功自主循环恢复与否将纳入分析的病例分为复苏成功组(8例)和复苏失败组(16例),分析影响CPR成功的要点。 结果 急诊救治的CA患者病因主要是创伤,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 29.2%(7/24)和20.8%(5/24);24例CA患者8例复苏成功,16例复苏失败。与复苏失败组比较,复苏成功组发病就诊时间、启动CPR时间与复苏持续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除颤运用次数方面则比复苏失败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建立人工气道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外CPR是抢救CA患者的首要措施。对就诊的CA高危患者进行评估、缩短复苏启动时间以及加强急诊抢救的培训管理对缩短复苏持续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联系。
2014, 30(9):135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0例,49例患者均采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1例因麻醉后术前发生肺栓塞,经抢救成功后保守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效果、住院时间,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结果 49例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术期,平均住院时间20 d,术后3~14 d下床活动。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患者均能达到术前生活自理水平。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分平均86分。 结论 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使患者早期恢复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减轻家庭护理负担。
2014, 30(9):135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围术期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手术治疗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术前干预组31例,对照组21例。 结果 接受围术期干预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3%)明显低于对照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7,P=0.023)。分析两组术后2年内的手术效果发现,术前干预组的治疗效果优良率(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5;P=0.032)。 结论 充分的围术期准备可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
2014, 30(9):136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补钙和补铁预防妊娠高血压发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465例孕妇,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31例在妊娠中期补充钙和铁;B组145例仅补充钙,不补铁;C组89例不给予补充钙和铁。补充前,三组孕妇的血钙、铁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补充钙、铁后三组孕妇高血压和贫血的发生情况。 结果 在补充之后,A组孕妇血钙和血铁含量以及B组孕妇血钙含量明显高于补充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孕妇补充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补充后血铁高于B组和C组,且两组血钙含量高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孕妇妊娠高血压及贫血发生率明显较B、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则比C组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妊娠早中期给予孕妇预防性补钙和补铁,能够降低妊娠高血压和贫血的发生率,为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提供基础保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9):1361.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采用B-Lynch缝合术的止血效果及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方法 将该院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患者112例分为对照组60例及研究组52例,研究组行B-Lynch缝合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处理方法。观察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及近远期并发症。 结果 研究组出血量[(750.32±246.78)mL]与对照组[(1 050.00±256.40)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Lynch缝合术对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有明显作用,手术操作简便实用,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2014, 30(9):136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在胸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在该院就诊胸部创伤患者180 例,大部分患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与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观察分析患者骨折部位、数量及邻近组织、脏器情况。 结果 180例胸部创伤CT扫描患者中,肋骨骨折169例,肩胛骨骨折5例,锁骨骨折3例,胸骨骨折1 例,胸椎骨折12 例;肺挫伤25例,液气胸130例,肝脏、脾脏挫伤5例,心脏挫伤1例,软组织损伤25例。 结论 16排螺旋CT 扫描及图像重建的联合应用是最具诊断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2014, 30(9):1364.
摘要:【摘 要】 目的 对比分析胸腰椎骨折的X射线、CT及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行X射线、CT平扫,并根据需要对部分患者进行CT薄层扫描和后重建技术处理。 结果 经X射线诊断骨折62例,其中胸椎骨折21例,腰椎骨折30例,胸腰椎同时骨折9例,椎体滑脱伴椎弓崩裂2例,X射线的诊断准确率为86.1%。经CT诊断骨折69例,其中爆裂骨折53例,横突骨折16例,单纯CT平扫诊断准确率为95.8%。3例患者经CT平扫未能确诊,继续进行薄层扫描和后重建技术,均确诊为轻微压缩性骨折,CT平扫联合后重建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 结论 X射线作为胸腰椎骨折的基本检查方法,大多数可以达到诊断的目的,但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容易漏诊。CT扫描为X射线的重要补充,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隐匿性骨折,并能确定骨折的类型,评价骨折的严重程度,对骨折的愈后进行评估。后重建技术能够直观、立体地显示胸腰椎的解剖结构及骨折类型及程度。
2014, 30(9):136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多层螺旋CT(MSCT)对枕骨大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枕骨大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 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单发脑膜瘤,其中6例肿块单发不规则形,4例肿块呈哑铃形。所有患者均经枕骨大孔区通道颅内外沟通。肿块CT平扫为等、高密度影,8例患者肿块有大片钙化,2例患者肿块散在点状钙化。MRI平扫肿块T1WI上多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上多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均显著强化,10例患者均见典型的“脑膜尾”征,5例患者颅底邻近骨质不同程度增生硬化。 结论 联合应用MSCT及MRI对枕骨大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2014, 30(9):136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胼胝体变性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211医院12例住院胼胝体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 结果 胼胝体变性为脱髓鞘疾病,病因多种,临床可表现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头颅MRI有助于早期诊断,疗效不明显。 结论 胼胝体变性是一种脱髓鞘疾病,早期诊断多依靠头颅MRI检查确诊,特别是矢状位T2WI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是诊断该病的最佳序列。尽早明确病因,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病预后有是明显帮助的。
2014, 30(9):137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Th1)、Th2及Th17类细胞因子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2例一期梅毒患者和23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IL-4、IL-10、IL-17水平,并以25例健康献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一期梅毒组血清IL-2水平升高, 二期梅毒组血清IL-2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一期梅毒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增高,二期梅毒组血清IFN-γ水平也升高且低于一期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一、二期梅毒组血清IL-4水平均升高,且二期梅毒组高于一期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一、二期梅毒组血清IL-10水平均升高,且二期梅毒组明显高于一期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一期梅毒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二期梅毒组血清IL-17水平也升高,但低于一期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h1、Th2及Th17免疫失衡可能在梅毒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2014, 30(9):1372.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Dex)对男性患者术前导尿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拟行胃癌根治术的男性患者60例,按不同用药分为两组,各30例。D组(Dex组)患者于导尿前静脉泵注Dex负荷剂量1 μg/kg(20 min泵完),C组(对照组)患者以同样方式泵注等量生理盐水,2 min后开始导尿。记录入室时、导尿结束时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导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比较术后躁动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导尿结束后的MAP、HR、VAS评分以及术后烦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减轻术前导尿给男性患者带来的疼痛,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
2014, 30(9):1373.
摘要:【摘 要】 目的 为了有效规范医院药品使用管理,充分保障患者的有关合法权益,了解医院剩余药品的情况,探讨如何减少临床剩余药品和如何规范处置管理剩余药品的对策。 方法 对该院剩余药品的有无、剩余药品产生的原因、剩余药品的处置管理方法等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剩余药品是医院临床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儿科剩余药品最多,大都为注射剂。剩余药品产生的原因很多,且管理和处置也不规范。 结论 减少剩余药品的产生,规范管理处置剩余药品,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4, 30(9):137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谵妄状态的作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观察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43例谵妄状态患者在应用氟哌啶醇注射液短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43例患者均不同程度给予氟哌啶醇注射液,每天3~5 mg,其中用药3~4 d 15例,5 d 10例,7 d 8例,9~10 d 10例。 结果 用药后43例患者意识、定向及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43例患者精神症状均有改善。但17例患者出现了轻微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结论 氟哌啶醇注射液是抗精神病药物,但在治疗谵妄状态中有明显的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014, 30(9):1377.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引起60岁以上老人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抗菌药物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原始病历,提取基本资料、给药方式、临床表现、用药种类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96例患者中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发生ADR数量最多(29.2%,28/96),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次之(21.9%,21/96),静脉给药发生ADR数目最多(69.8%,67/96)。 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抗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与机体本身状态有关,也与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相关,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重视。
2014, 30(9):137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影响医院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相关因素,为MRS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 选取MRSA感染患者76例,对所检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回顾性分析,了解MRSA感染的相关因素,同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考察MRSA对各类药物的敏感程度。 结果 76例MRSA感染患者中男56例(73.68%),女20例(26.32%);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患者45例(59.21%);住院30 d内发生感染例数为45例(59.21%);感染前使用过其他抗菌药物65例(85.53%)。此外,下呼吸道是MRAS感染的最主要部位,占56.58%(43/76);颅脑疾病患者易发生MRAS感染,共出现 40例(52.63%);神经外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是MRAS感染的多发区,分别占20%以上。通过药敏试验结果发现,76株MRSA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的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均产生耐药性。 结论 MRSA感染与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科室、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相关,且医院内MRSA的耐药性较高。对于MRSA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需加强病原学监测,及时发现病例,并严格遵守制定的相应规范。
2014, 30(9):138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的临床护理心得。 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MSOF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预防感染恶化或再感染、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氧疗、饮食和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患者存活情况。 结果 67例患者中,急性感染得到控制且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的患者38例,占56.7%;死亡29例,病死率为43.3%。1个器官衰竭组病死率为17.6%,2个器官衰竭组病死率为69.2%,≥3个器官衰竭组病死率为100.0%,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70岁组病死率为33.3%,>70~80岁组病死率为48.0%,>80岁组病死率为53.3%,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MSOF的病情重,变化迅速,因此其护理工作十分重要,要做好各个器官功能的检测和保护,防止患者发生感染加重或再感染,并配合各种辅助护理方法,以保护各个脏器的功能衰竭发展到不可逆的程度。
2014, 30(9):138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康复疗效中的作用。 方法 将94例LDH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予以综合康复治疗及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总有效率。 结果 经过2~4周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1.5%,43/47)显著高于对照组(70.2%,3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配合个性化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LDH患者的康复疗效。
2014, 30(9):1384.
摘要:【摘 要】 目的 对压疮的创面处理和护理方法进行探讨。 方法 通过对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治疗压疮的护理效果观察,总结2008年5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压疮患者的创面处理和护理经验。 结果 经过该方法护理与治疗,45例压疮患者经治疗后有显著效果,有效率达90.0%。 结论 阿莫西林与甲硝唑对压疮有较好的愈合作用,且疗程短、方法简单、成本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9):138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甲状舌管囊肿及瘘管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方法 本院2010~2011年收治了35例甲状腺舌管囊肿及瘘管患儿,所有患儿术前行B超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判断囊肿的位置、大小及质地,同时排除异位甲状腺。对所有患儿行瘘管手术治疗并进行现代护理。 结果 35例患儿病理检查均符合甲状舌管囊肿或瘘管的诊断。其中5例囊肿并瘘管,镜枪,囊壁或瘘管为结缔组织所构成,囊肿壁多可见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间或有鳞状上皮细胞部分有炎症细胞浸润,无癌细胞。30例均治愈,随访1年,均无复发,切口无显性瘢痕,不妨碍颈部美观。 结论 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患者能顺利度过手术并取得较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2014, 30(9):1387.
摘要:【提 要】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产妇生命健康。宫缩乏力、胎盘早剥、胎盘前置、产道裂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均是造成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充分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对指导临床合理采取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加强生命体征以及出血征象的观察,强化基础护理,全程贯穿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积极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是降低产后出血率的重要保证。
2014, 30(9):138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神经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2.5%(37/40),对照组患者满意度65.0%(2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神经内科开展舒适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2014, 30(9):139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全程健康模式对糖尿病护理管理的影响以及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322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1例。在相同的治疗过程中,试验组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而对照组则只进行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日常自我管理护理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健康教育后,试验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优良率为87.6%(141/161)和88.2%(142/161),糖尿病知识掌握优良率为100.0%,日常自我管理护理能力优良率为96.3%(155/161);而对照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糖尿病知识掌握、日常自我管理护理能力优良率分别为75.2%(121/161)、75.2%(121/161)、79.5%(128/161)、78.3%(126/161)。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的控制以及知识的普及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使患者建立起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行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可作为一个常规制度进行推广。
2014, 30(9):1392.
摘要:【提 要】 探讨转移性滋养细胞肿瘤化疗的护理。根据临床分期及预后评分,以及对造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全身情况的估计,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预见性和针对性的护理。避免或减轻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治疗计划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康复。
2014, 30(9):139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急诊手术的护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38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护理资料。所有患者中有32例行穿孔修补术,5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例术中诊断为胃癌行扩大性根治术。术前积极对患者进行手术准备,并对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中正确配合医生手术,术后进一步进行专业化护理,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1例并发腹腔脓肿,2例并发切口感染,无一例患者出现腹腔大出血、吻合口梗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切口愈合后出院。 结论 采取及时恰当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高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
2014, 30(9):139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心理疏导及护理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均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疗程12周。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评估量表(QOL-UCC)评价护理效果。 结果 护理12周后,观察组患者HAMD及QOL-UC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6个月,无自杀病例。 结论 系统的心理疏导及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患者减轻抑郁、焦虑心理,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4, 30(9):139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使用过程中正确护理和注意事项。 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心内科就诊疑似高血压患者300例,随机分成动态血压监测组152例和对照组148例。两组分别按照动态血压监测的有关方法和一般护理进行检查。 结果 动态血压监测组中,优140例,中7例(数据不完整,但在有效范围内),差5例(包括机器故障1例),有效率为96.7%(147/152);对照组中优70例,中40例,差38例,有效率为74.3%(110/14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仪是临床高血压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工具。
2014, 30(9):1398.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针灸治疗腰脊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该院收治的86例腰脊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针灸组和推拿组,各43例,分别采取针灸治疗与推拿按摩疗法对照治疗,以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针灸组中治愈22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0%;推拿组中治愈19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0%;随访观察12~18个月,推拿组复发3例(7.0%),针灸组复发5例(11.6%),两组复发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辨证针灸治疗腰脊痛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2014, 30(9):1399.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太冲穴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治疗组,选用常规电针疗法,每天1次,同时行三棱针点刺双侧太冲穴放血疗法,隔天1次,7 d为1个疗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照组,予常规电针疗法,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记录并比较治疗2个疗程及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面肌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组2个疗程后治愈率为37.50%,对照组为1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个疗程后治愈率为79.17%,对照组为7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针配合太冲穴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比常规电针疗法见效更快。
2014, 30(9):1401.
摘要:【摘 要】 目的 解析将结肠肿瘤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具体原因。 方法 该院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43例实则为结肠肿瘤,但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患者。直肠指检结果:无阳性体征,右下腹存在压痛情况,体温:36~41 ℃,20例患者存在腹膜炎体征。29例患者因右半结肠肿瘤而转换手术,14例患者予以阑尾切除术之后,腹部不适感强烈,入院再做CT检查,确诊是结肠肿瘤。 结果 在43例结肠肿瘤患者中,低分化腺癌15例(34.88%),中分化腺癌9例(20.93%),高分化腺癌6例(13.95%),印戒细胞癌6例(13.95%),阑尾黏液瘤4例(9.30%),阑尾类癌2例(4.65%),家族性息肉病恶变1例(2.33%)。随访发现,生存质量皆好41例(95.35%),死亡2例(4.65%)。 结论 为了规避误诊情况,诊治中对病史的询问、临床体征及病症表现的分析必须要仔细,进而辅助检查,规避误诊情况,对症手术。
2014, 30(9):140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误诊原因,提出防范误诊措施,提高诊治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118例GERD误诊资料。 结果 118例误诊患者主要表现为食管外症状,经胃镜检查等检查确诊为GERD,给予抑酸药和胃肠动力药治疗,有效率为97.46%(115/118)。 结论 GERD以食管外症状为主要表现,易误诊为他科疾病,临床医生应该做到仔细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
2014, 30(9):1404.
摘要:【提 要】 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改革手段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为探索全英文医学专业课教学的可行性及模式,该院制订了传染病学全英文教学和以中文为主的二套教学方案,对二者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从而为医学院校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模式及提高实际教学效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4, 30(9):1405.
摘要:【提 要】 针对现代仪器分析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3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课程内容方面主要以应用为中心,结合案例教学和新进展等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上改进为多位专业教师协作授课,研究生参与授课及施行双语教学等多种方式;考核模式则是课堂师生互动提问、课后作业、实验评分和开卷考试等模式的综合。实践结果证明,以上教改举措使研究生在现代仪器分析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均获得了较好的培养和较大的提高。
2014, 30(9):1407.
摘要:【提 要】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从医学的分支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各种患者的心理行为特点、各种疾病的心理行为变化等;从心理学的分支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如何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各方面,包括在疾病过程中如何应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和技术问题等。病案导学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之一,是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可行方法。所谓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其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展各自的潜能,从而达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该研究着重探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构建。
2014, 30(9):1409.
摘要:【提 要】 临床寄生虫学及检验是为了培养临床检验医师而设立的一门检验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该文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验教学、改变考试方式4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应用型医学寄生虫检验人才。
2014, 30(9):1410.
摘要:【提 要】 临床见习是搭起理论知识学习与临床实习之间的一段桥梁,在激发学生对医学知识及临床工作兴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完成见习任务,该院消化内科临床见习近几年逐步使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使学生建立了一定的临床疾病思维体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信心;充分锻炼了学生协作及表达能力。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PBL由于本身设计的不足及缺点,限制了标准PBL的实施。消化内科教研室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根据我国教育国情,将PBL改良,应用于临床见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2014, 30(9):1412.
摘要:【提 要】 临床检验是中职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课程,其中实训课所占比重较大,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念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了较为科学和系统的指导思想。在临床检验实训课教学过程中,使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4, 30(9):1414.
摘要:【提 要】 该文以第三军医大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例,讨论了开设第二课堂教育对于提高医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所发挥的作用。此外,探讨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原则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培养模式,开展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为医学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参考。
2014, 30(9):1416.
摘要:【摘 要】 目的 加强临床护理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 (1)通过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实习结束由实习护生不记名填写医院教学管理满意度调查表。(2)将2004~2008年与2009~2013年实习护生的教学满意度、考核总评成绩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进行比较。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生的教学满意度、考核总评成绩以及护士执业考试一次性通过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护理部加强对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的干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014, 30(9):1417.
摘要:【提 要】 心电监测是临床常用的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监测手段,临床主要是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其他危重及手术患者进行心电监测,但心电图理论知识抽象,护生实习时间短,心电图带教工作尤其困难,如何提高心电图临床带教质量,是心电图临床带教的难点。该文就如何提高护生临床心电图带教工作质量进行了探讨。
2014, 30(9):1419.
摘要:【摘 要】 目的 采取灵活多样的临床教学方式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方法 (1)自制临床教学质量评定表评定教学质量。(2)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实习结束时,护生不记名填写医院教学满意度调查表。(3)将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护生的教学满意度、临床教学质量评定优级率进行比较。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教学质量评定优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结论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满足临床生的实习要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014, 30(9):1421.
摘要:【提 要】 该文分析在新形势下儿童康复治疗在临床带教中的问题,从当前医患关系、带教教师、实习学生3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上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临床带教面临较大的困境和挑战。通过提高带教教师责任心和综合素质,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2014, 30(9):1422.
摘要:【提 要】 眼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本文结合实际临床教学经验,提出了七年制眼科教学内容和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改进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提高眼科教学质量奠定一定基础。
2014, 30(9):142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急救车司机的素质,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 方法 对全市68家网络医院所属的100名急救车司机进行问卷调查,与司机访谈,并请其填写深圳市120急救车司机素质调查与分析问卷调查表。 结果 “120”急救车司机接受正规急救培训的人员较少,不能协助急救,急救素质较低;约50%的司机对收入不满意。 结论 急救车司机急诊素质较低,急需对司机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急救车司机的急救水平。
2014, 30(9):1425.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湖北省襄阳市女性性工作者的高危行为状况及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知晓现状,为科学干预提供信息和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整群抽取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148名女性性工作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送湖北省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IDS初筛实验室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 结果 148名女性性工作者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低(33.1%,49/148);安全套使用率低,最近1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者仅占31.1%(46/148);148名女性性工作者中检测出HIV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为0.68%。 结论 湖北省襄阳市女性性工作者的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对其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推广安全套的使用,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降低HIV传播的危险性。
2014, 30(9):1435.
摘要: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