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5, 31(11):160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及内镜微创手术切除SMT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该院胃镜检查发现的110例SMT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其中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5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2例[其中内镜黏膜下挖除(ESE)术5例],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1例,外科手术切除19例,行针状刀开窗及热活检钳烧灼7例。手术标本均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总结超声内镜特点,并与最终诊断进行比较。术后定期进行内镜随访1~24个月,观察内镜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 110例患者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平滑肌瘤29例,间质瘤39例,脂肪瘤12例,异位胰腺19例,囊肿7例,神经内分泌瘤4例。89例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表明病灶完整切除,切缘及基底部无病变组织残留,其中黏膜肌层病变39例,黏膜下层病变28例,固有肌层肿瘤22例。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肿瘤性质符合率为84.27%(75/89),来源层次符合率为87.64%(78/89)。2例出血、3例穿孔患者均在镜下给予钛夹夹闭,经保守治疗后痊愈。86例患者内镜术后随访期间未见复发或远期并发症。 结论 超声内镜指导下微创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2015, 31(11):160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确诊为重症肺炎且给予有创机械通气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组(A组)和非灌洗治疗组(B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估测评分、有效率等,并以14 d为观察点应用Kaplan-Meier分析两组患者获得良好结局的中位时间。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80.0%(32/40)高于B组[57.5%(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0,P<0.05);14 d观察期内A组患者持续获得良好结局中位时间(11.14 d)长于B组(8.8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未观察到影响治疗结局的严重并发症。 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作为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者辅助治疗方案,临床可操作性高,可提升有效率,且未出现影响治疗结局的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可有效排痰及改善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法。
2015, 31(11):1609.
摘要:【摘 要】 目的 系统评价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中关于rTMS治疗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截止时间设为2013年4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相互验证。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中的运动功能评分(UPRDSⅢ)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 结果 经筛选纳入高质量RCT文献14篇,其中1篇英文文献无法直接提取数据,与作者邮件联系也未得到数据。因此,最终纳入RCT 文献13篇用于meta分析,共601例PD患者。rTMS能显著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WMD)=-3.97,95%可信区间(95%CI):-5.79~-2.16,P<0.01]。高、低频rTMS均能显著降低UPDRS Ⅲ的评分,高频rTMS效果(WMD=-5.86,95%CI:-7.22~-4.50)优于低频(WMD=-2.66,95%CI:-4.17~-1.15)。 结论 PD患者接受rTMS治疗可有效缓解运动功能障碍。
2015, 31(11):161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CP2)基因突变在4例疑似Rett综合征(RTT)患者中的致病作用及基因测序对协助诊断RTT的意义。 方法 选择2014年4~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4例疑似RTT患者,即病例1、2、3、4,病例1为家族先证者,病例2为病例1的母亲,病例3、4为散发患者,家系依次为A、B、C。对4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家系调查、核型分析等,并对患者及其父母MECP2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序。 结果 病例1、4通过2010年最新RTT的修订诊断标准及基因诊断确诊,病例2、3的临床诊断不成立但发现致病基因突变,病例1、2为国内首例母女同患RTT,其MECP2基因测序为同一个国内未报道的突变位点,病例3、4家系中发现已有文献报道的致病位点突变。 结论 RTT临床诊断可能与基因诊断结果不一致,基因诊断对确诊RTT,尤其是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病例具有重要价值;疑诊患者早期完成基因诊断可降低医疗成本、早期开始康复训练并辅助优生优育。
2015, 31(11):161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脂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0~2011年在该院分娩的49例妊娠晚期ICP患者(ICP组)和50例健康孕妇(对照组)的空腹血清,测定血脂指标并进行比较。将ICP组患者分为血脂正常组(15例)和血脂异常组(34例),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 结果 (1)ICP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脂异常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均高于血脂正常组,清蛋白低于血脂正常组,羊水污染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CP患者血脂异常有别于妊娠期生理性血脂改变,能反映病情严重性,应作为ICP患者的重要监测指标。
2015, 31(11):1619.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接受艾滋病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患者基本特征和治疗生存时间,分析影响其治疗生存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于2004年1~6月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相关资料,回顾性观察既往治疗患者生存时间,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因艾滋病相关死亡49例,治疗总病死率为4.8/100人年(49/1022.3人年)。治疗后第0.5、1.0、2.0、3.0、4.0、5.0年生存率分别为0.94%、0.92%、0.88%、0.87%、0.82%、0.80%。51.02%(25/49)患者死亡发生在治疗后6个月内;年龄、感染途径、基线CD4+ T细胞值、有症状体征等因素对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有影响。 结论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老年、吸毒、发病期已有症状体征等特定人群应加强对已发病的预防和抗病毒治疗,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比例,延长生存时间。
2015, 31(11):1621.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宁夏某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中心职工的健康状况,为探讨职工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4年7月宁夏某疾控中心(事业单位)健康体检的449名职工为研究对象,用利霸3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健康体检者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尿酸等,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男性三酰甘油、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平均水平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平均水平在60岁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反而有所下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主要集中在青年组(<40岁)。 结论 该疾控中心职工血脂和肝功能异常率高,应加强疾控中心职工医疗保健工作,坚持定期健康检查,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保健意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015, 31(11):162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主要食物或食物类别及健康相关行为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320例,进行为期1年的治疗及随访,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患者基本情况、饮食情况、健康相关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该研究共调查297例2型糖尿病患者,第2次血糖检查发现血糖升高208例,血糖降低89例。饮食因素中蔬菜类、水果类食物的摄入与2型糖尿病呈负相关[优势比(OR)=0.733、0.591,95%可信区间:0.611~0.880、0.480~0.727,P=0.022、0.007],动物性食物的摄入与2型糖尿病呈正相关(OR=1.530,95%可信区间:1.235~1.894,P=0.013)。非饮食因素中吸烟与2型糖尿病呈正相关(OR=2.130,95%可信区间:1.352~3.356,P=0.002),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与2型糖尿病呈负相关(OR=0.159,95%可信区间:0.072~0.350,P=0.031)。 结论 增加蔬菜、水果类食物的摄入量,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等可显著改善和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谭义志,韦成毅,黄 旭, 唐江丽,黄 宇,韦献铃,韦运权,覃惠柏
2015, 31(11):1627.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自治县受伤居民接种狂犬病疫苗后的效果。 方法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2004~2013年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者的资料及实验室抗体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该县2004~2013年对当地5 286名接受过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的居民进行了抗体检测,抗体阳性者5 230名,阳性率为98.94%;抗体阴性者56 名。40岁以上者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狂犬病疫苗传统接种程序(5针次)与改良接种程序(4针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89%(4 476/4 481)、97.69%(422/4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4,P<0.05)。 结论 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后效果监测十分重要,对免疫接种后抗体阴性者应及时加强补种疫苗。
2015, 31(11):1629.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重庆市渝中区孕产妇系统保健状况,为进一步做好该地区孕产妇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2014年重庆市渝中区妇幼卫生年报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重庆市渝中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为81.42%(3 568/4 382)、77.28%(4 208/5 445)、90.38%(5 137/5 684)、87.01%(2 941/3 380)、94.01%(4 286/4 559),呈波动上升趋势;高危孕产妇发生率[2010~2014年分别为12.28%(514/4 186)、8.87%(462/5 207)、8.62%(460/5 339)、12.43%(418/3 362)、13.26%(599/4 516)]逐年上升,剖宫产率[2010~2014年分别为61.94%(2 714/4 382)、45.73%(2 490/5 445)、57.25%(3 254/5 684)、54.14%(1 830/3 380)、49.99%(2 279/4 559)]逐年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 结论 重庆市渝中区孕产妇保健工作成绩显著,但需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高危孕产妇发生率与剖宫产率,才能切实保障母婴健康。
2015, 31(11):1632.
摘要:【摘 要】 目的 调查分析重庆市荣昌县3 110例法定传染病分布情况,为制订合理的消毒隔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在该地区开展传染病预防工作。 方法 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报告系统实时监控,对该县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各级医疗机构诊断并上报的法定传染病按月报表进行分类统计,并汇总分析。 结果 共报告3 110例法定传染病,其中血源及性传播性传染病1 232例(39.61%),肠道传染病912例(29.32%),呼吸道传染病830例(26.69%),接触及虫媒传染病136例(4.37%)。血源及性传播性传染病主要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占25.05%(779/3 110),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为肺结核[21.16%(658/3 110)],肠道传染病主要为手足口病[15.18%(472/3 110)],接触及虫媒传染病主要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4.08%(127/3 110)]。 结论 该县传染性疾病主要为血源及性传播性传染病、呼吸道传染性病、肠道传染病和接触及虫媒传染病,其中又以乙肝和肺结核最为高发。
2015, 31(11):1635.
摘要:
2015, 31(11):1644.
摘要:
2015, 31(11):1647.
摘要:
2015, 31(11):1655.
摘要:
2015, 31(11):1658.
摘要:
2015, 31(11):1662.
摘要:
2015, 31(11):166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T2DN)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将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1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尿蛋白/尿肌酐比值分为T2DM组(106例)、T2DN早期组(103例)和T2DN临床期组(101例)。比较三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DOD)、血红蛋白(Hbg)、尿素氮、肌酐、尿酸(UA)、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胱抑素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餐后2小时血糖、腰臀比、体质量指数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N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各组患者DOD、Hbg、UA、FPG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OD、UA、FPG是T2DN发生的危险因素(优势比=2.920、1.008、1.294,P<0.05)。 结论 T2DN的发生、发展与DOD、UA、FPG等相关,在临床中应重视对T2DN危险因素的监测与评价,有助于干预T2DN的发展与恶化。
2015, 31(11):1669.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闭合复位穿针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穿针治疗,5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过程中疼痛发生率。 结果 术后5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38/42)]明显高于对照组[47.62%(20/42)],并发症发生率[35.71%(15/42)]明显低于对照组[76.19%(32/42)],且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重度疼痛的比例[4.76%(2/42)]明显低于对照组[66.67%(2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穿针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过程中疼痛发生率,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15, 31(11):1672.
摘要:【摘 要】 目的 总结儿童肝损伤诊治经验,探讨儿童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47例肝损伤儿童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9例,女58例;年龄1个月至13岁,平均5.2岁。手术治疗21例,均行肝破裂处直接修补术;非手术治疗126例。 结果 145例痊愈,21例手术患儿中抢救无效死亡1例,遗留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痊愈19例,治愈率为90.5%(19/21)。术后并发症包括胆漏2例,其中外引流1例,胆肠吻合1例;126例非手术患儿中并发肝脓肿1例,经引流后痊愈,治愈率为100.0%(126/126)。 结论 儿童肝损伤常危及患儿生命,但恢复较快,应根据损伤程度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2015, 31(11):1674.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湘南地区慢性荨麻疹的主要变应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德国Mediwiss公司生产的“敏筛”过敏原检测仪(免疫印迹法)对湘南地区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到该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82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水平进行定量检测。 结果 822例患者中特异性IgE阳性467例(56.8%),血清总IgE阳性386例(47.0%)。吸入组阳性率较高的变应原依次为户尘螨[38.1%(313/822)]、蟑螂[23.0%(189/822)]、屋尘[11.2%(92/822)]、树木组合[9.5%(78/822)]、狗毛皮屑 [7.1%(58/822)]、真菌组合[6.8%(56/822)];食物组阳性率较高的变应原依次为蟹[7.2%(59/822)]、腰果[6.1%(50/822)]、虾[5.0%(41/822)]、芒果[4.0%(33/822)]。 结论 变应原体外检测可帮助慢性荨麻疹患者寻找相应的变应原,为防治提供指导。湘南地区患者变应原检测阳性率较高,其中户尘螨、蟑螂、屋尘、树木组合、狗毛皮屑、真菌组合、蟹、腰果、虾、芒果等为主要变应原。
2015, 31(11):167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颈脊髓损伤手术时机选择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颈脊髓损伤患者113例,根据手术干预时机分为三组,A组44例,于损伤后7 d内手术;B组38例,于损伤后8~<14 d手术;C组31例,于损伤后14 d手术。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和比较。 结果 A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平均增长值[(39.64±16.58)分 ]明显高于B、C组[分别为(31.43±15.82)、(26.41±15.30)分],B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平均增长值明显高于C组;治疗后A组患者生活质量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B、C组,B组患者生活质量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颈脊髓损伤患者宜进行早期手术,尽早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重建稳定的颈椎结构,有利于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15, 31(11):167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运动营养综合干预治疗单纯性肥胖儿童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3年2~12月在该院体检的单纯性肥胖儿童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膳食营养干预,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干预;比较两组儿童干预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脂及肾功能检测指标等。 结果 干预后两组儿童体质量、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且干预组儿童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动营养综合干预治疗单纯性肥胖儿童能有效降低体质量,改善血压、血脂及肾功能等检测指标,临床效果显著。
2015, 31(11):1680.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KUS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选择2008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4例,采用KUS股骨近端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KUS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置换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关节功能状况。64例患者均随访10~50个月,平均28个月。 结果 置换组手术时间[(126.43±28.25)min]、术中出血量[(265.79±133.39)mL]、术后引流量[(180.00±56.77)mL]、术后住院时间[(11.43±2.09)d]、并发症发生率[5.9%(2/34)]均少于KUS组[分别为(178.20±35.32)min、(435.00±159.86)mL、(339.00±161.07)mL、(18.00±5.60)d、33.3%(1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比较[置换组优良率为97.06%(33/34)、KUS组优良率为83.33%(2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早、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适用于高龄、骨折类型不稳定、合并严重骨质疏松基础疾病者,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2015, 31(11):168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婴儿睡眠姿势与扁头综合征的关系,并寻找预防措施。 方法 2012年8月至2014年10月采用建档跟踪方法,将在该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婴儿采用仰卧、侧卧姿势睡卧于普通床垫上,观察组婴儿采用仰卧姿势睡卧于保育床垫上。出生6个月后婴儿回医院体检时观察两组婴儿头颅、脸颊、耳郭等变形情况,并进行数据测定和分析。 结果 对照组婴儿扁头综合征发生率为56.7%(34/60),观察组为6.7%(4/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8,P<0.01)。 结论 应用保育床垫能有效预防婴儿发生扁头综合征,对睡卧普通床垫的婴儿则应采用变换睡姿等方式给予预防。
2015, 31(11):168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过程,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诊断水平。 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7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MRI)、阴道彩超、癌抗原125(CA125)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原发性输卵管癌最常见临床症状为盆腔包块、阴道出血、阴道流液等。盆腔包块伴阴道出血或阴道流液的“二联症”相对多见,盆腔包块伴阴道出血及阴道流液的“三联症”少见。15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血CA125升高,阴道彩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14例,MRI检查发现盆腔包块5例。 结论 原发性输卵管癌术前诊断率低,阴道彩超联合MRI及血CA125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降低漏诊率;治疗方式主要选择手术及术后选择辅助放、化疗。
2015, 31(11):1686.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难治性骨不连的效果及对患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5例四肢难治性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A组,28例)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27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评价临床疗效和患肢功能评分,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骨不连复发和再骨折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及术中出血量较少,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愈合时间[(24.5±4.2)周]短于B组[(32.7±5.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4,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A组总有效率为96.43%(27/28),B组总有效率为96.30%(26/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患肢功能评分和优良率分别为(86.51±8.07)分和89.29%(25/28),均高于B组[分别为(72.51±9.36)分和59.26%(1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57%(1/28)]低于B组[25.93%(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6,P<0.05)。除B组患者中有1例骨不连复发外,两组均无复发病例和再骨折病例。 结论 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比较,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难治性骨不连效果较优,且患肢功能恢复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考虑应用于病情严重及对手术耐受较差的患者。
2015, 31(11):1688.
摘要:【摘 要】 目的 调研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感染情况,分析相关感染因素并为预防提供相应干预措施。 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将ICU中230例患者按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统计其临床资料,分析医院内病原菌感染情况及感染相关因素。 结果 ICU患者感染率为10.9%(25/230),其中呼吸道感染占56.0%(14/25)、泌尿系统感染占20.0%(5/25);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占64.0%(16/25)。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相关因素主要为患者年龄,入住ICU时间,导管、呼吸机等留置时间,≥3种抗菌药物合用,合并基础疾病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CU病原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相关因素多样化。根据患者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医院内病原菌感染发生率。
2015, 31(11):1690.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和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联合胰岛素外涂治疗糖尿病慢性皮肤溃疡的疗效。 方法 将2010年1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5例糖尿病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组和MEBO联合胰岛素外涂治疗组,观察2种方法的疗效。 结果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6~67 d,平均(20.55±17.78)d;MEBO联合胰岛素外涂治疗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9~76 d,平均(31.76±16.74)d。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5)。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组疗效[90.91%(20/22)]优于MEBO联合胰岛素外涂治疗组[86.96%(20/23)]。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重要器官功能均未受影响,表现出相似的安全性。 结论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慢性皮肤溃疡疗效显著、安全。
2015, 31(11):169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AOPP患者98例,分别于中毒第1、2、3、5、7天测定血清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观察峰值出现规律,并与对照组(该院职工体检健康者25例)进行比较分析;按中毒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中毒组,根据中毒后心肌酶达峰值的第3天将各组患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AOPP患者血清cTnI在中毒第2天达高峰,第7天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K、CK-MB、LDH于中毒后第3天达高峰;不同程度中毒患者血清cTnI 和心肌酶谱值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但cTnI增幅较CK、CK-MB、LDH更大。 结论 AOPP越严重,血清cTnI 值升高越明显,血清cTnI测定有助于AOPP患者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在抢救AOPP患者时有必要对患者血清cTnI和心肌酶谱值进行动态观察,尤其是血清cTnI 的变化,其对AOPP心肌损伤的诊断较心肌酶谱值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更有临床价值。
2015, 31(11):169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48例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 结果 48例患者中出现CT表现116例次:Ⅰ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大淋巴结,增强后强化方式与邻近肌肉组织相近)14例次(12.1%),Ⅱ型(CT平扫也表现为密度均匀,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周围脂肪间隙清晰)37例次(31.9%),Ⅲ型(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表现为环形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清晰)27例次(23.3%),Ⅳ型(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可见分隔样及环形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38例次(32.8%)。病灶分区:Ⅰ区11例[22.9%(11/48)],Ⅱ区29例[60.4%(29/48)],Ⅲ区29例[60.4%(29/48)],Ⅳ区34例[70.8%(34/48)],Ⅴ区13例[27.1%(13/48)],Ⅵ区6例[12.5%(6/48)],Ⅶ区7例[14.6%(7/48)],锁骨上区25例[52.1%(25/48)],共154个淋巴结区受累。 结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有较典型特异性改变,CT检查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和邻近结构等情况,但CT诊断需要平扫、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同时进行。
2015, 31(11):1697.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抗凝血酶Ⅲ(AT-Ⅲ)、CD5抗原样蛋白(CD5L)、补体C3(C3)蛋白表达水平对小儿哮喘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80例随访2年的稳定期哮喘患儿(间歇发作20例、轻度持续发作20例、中度持续发作20例、重度持续发作20例)和20例健康儿童进行研究。采集各组研究对象入组时及随访结束时的血浆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浆AT-Ⅲ、CD5L及C3表达水平检测,观察并比较检测结果。 结果 AT-Ⅲ 随病情加重表达水平逐渐升高,CD5L、C3随病情加重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差值随转归加重呈升高趋势,CD5L差值随转归加重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3差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 AT-Ⅲ、CD5L及C3表达水平与小儿哮喘病情有关,AT-Ⅲ、CD5L同时还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对临床小儿哮喘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作用。
2015, 31(11):1699.
摘要:【摘 要】 目的 讨论和分析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研究对象血清hs-CRP、BNP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测hs-CRP诊断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灵敏度为83.3%(65/78),单项检测BNP诊断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灵敏度为60.3%(47/78),联合检测hs-CRP、BNP诊断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灵敏度则达92.3%(72/78),明显高于单项检测指标的灵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BNP水平明显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该病诊断的灵敏度,对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2015, 31(11):1701.
摘要:1 864份,进行尿液干化学检测和尿沉渣镜检,对2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尿液干化学检测尿隐血(BLD)阳性率为29.51%(550/1 864),尿沉渣镜检红细胞阳性率为25.54%(476/1 864);尿液干化学检测BLD假阴性率为3.36%(16/476),假阳性率为16.36%(90/550)。尿液干化学检测尿白细胞(LEU)阳性率为41.90%(781/1 864),尿沉渣镜检白细胞阳性率为43.77%(814/1 864);尿液干化学检测LEU假阴性率为12.04%(98/814),假阳性率为8.32%(65/781)。2种方法检测白细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P>0.05);检测红细胞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P<0.05)。 结论 尿液干化学检测和尿沉渣镜检各有其优缺点,联合应用可提高检测准确性,二者可相互弥补,可降低漏检率和误诊率。
2015, 31(11):170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仅行超声检查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2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结节图像进行分析,观察甲状腺大小、结节形态结构及回声特征、血流分布情况、流速、阻力指数及颈部淋巴结情况,按超声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良性结节大多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血流分布规则,多沿肿块周边分布;恶性结节多不规则,纵横比大于或等于1,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内见微小钙化,内部血流紊乱,呈穿入型或分枝型,周边血流稀少或不显示。122例患者共197个结节,病理检查诊断为良性结节117个,超声检查诊断为良性结节144个,诊断符合率为81.25%(117/144);病理检测诊断为恶性结节46个,超声检查诊断为恶性结节53个,诊断符合率为86.79%(46/53)。 结论 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015, 31(11):170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对重症肺炎住院患儿病情转归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12月(整治前)与2012年1~12月(整治后)诊断为重症肺炎住院患儿各744、 536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整治前的30.28用药频度(DDDs)/(100人·天)降至整治后的20.83 DDDs/(100人·天),降低了31.21%(9.45/30.28);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99.92±0.29)%降至整治后的(94.15±3.62)%,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1,P<0.01);抗菌药物联用情况由整治前的二联用药为主[76.45%(568/743)]改变为整治后的单用抗菌药物为主[60.47%(306/506)],整治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治前进行痰培养患儿比例[93.01%(692/744)]、 病情转归[有效率93.95%(699/744)]、败血症发生率[1.08%(8/744)]、住院时间[(10.17±6.60)d]、住院费用[(13 593.81±13 869.05)元]等与整治后[分别为93.84%(503/536)、92.72%(497/536)、1.49%(8/536)、(9.89±5.98)d、(13 177.09±11 387.80)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庆地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整治后该院重症肺炎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均明显降低,且未增加患儿住院期间并发败血症的风险,也未影响患儿疗效和增加患儿住院费用。
2015, 31(11):1708.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甲硝唑与Metapex糊剂联合用药治疗乳牙瘘管型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全区幼儿园检查需给予根管治疗的乳牙奶瓶龋患儿108例,年龄3~6岁。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研究组采用甲硝唑与Metapex糊剂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过氧化氢溶液与氢氧化钙糊剂联合治疗,观察瘘管消退时间、术后疼痛程度等,并跟踪随访6、12个月的临床疗效。 结果 根管充填后3 d,研究组疼痛率为5.56%(3/54),对照组为14.81%(8/54),两组疼痛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成功率为 96.30%(52/54),对照组为87.04%(47/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成功率为92.59%(50/54),对照组为81.48%(44/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0.05)。 结论 对瘘管型慢性根尖周炎患儿采用甲硝唑与Metapex糊剂一次法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过氧化氢溶液与氢氧化钙糊剂,具有疗程短、诊次少、快捷高效等优势。
2015, 31(11):1710.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研究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用于全身麻醉维持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4年5~8月收治的历时超过2 h的开腹手术患者6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Ⅰ组)和瑞芬太尼组(Ⅱ组),每组30例。全身麻醉采用咪唑安定0.04 mg/kg、芬太尼0.03 mg/kg、丙泊酚1.5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3 mg/kg进行诱导;Ⅰ组以舒芬太尼0.5 μg/L、丙泊酚3 mg/L TCI维持麻醉,Ⅱ组以瑞芬太尼1.0 μg/L、丙泊酚3 mg/L TCI维持麻醉;两组患者间断给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停药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苏醒延迟、躁动发生情况并对苏醒后疼痛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术中、腹部探查、腹部冲洗、拔管时MAP和HR高值平均值(高于基础值的平均值)均明显高于Ⅰ组,术中低值平均值(低于基础值的平均值)均低于Ⅰ组,患者苏醒后VAS及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延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瑞芬太尼比较,舒芬太尼TCI用于全身麻醉维持,镇痛效果完善,麻醉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在临床安全推广应用。
2015, 31(11):171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双柏油膏外敷疗法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治疗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双柏油膏外敷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征变化。 结果 治疗后第1天,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3天,观察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天,两组患者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3天,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双柏油膏外敷疗法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015, 31(11):171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住院患者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 随机选择2011年10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进行静脉治疗的住院患者各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优质护理前为对照组,实施后为研究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在完成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中的配合情况、满意度及对健康教育的反馈效果等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98.33%(295/300)]、健康教育知晓率[94.67%(284/300)]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1.33(274/300)、84.33%(253/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04、17.04,P<0.01)。 结论 通过优质护理在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应用与开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提高了老年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质量,增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2015, 31(11):171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围术期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管理的护理效果。 方法 将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门-球时间、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患者满意率、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等。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研究组为2.5%(1/40),对照组为5.0%(2/40)]、住院总费用[研究组为(42 681.6±756.1)元,对照组为(38 251.7±453.6)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10.0%(4/40)]、住院时间[(6.5±3.2)d]、药品费用[(3 458.9±563.4)元]较对照组[分别为17.5%(7/40)、(8.1±4.4)d、(3 732.4±638.6)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门-球时间[(97.2±10.5)min]较对照组[(120.3±12.4)mim]低,患者满意率[(97.1±2.4)%]、健康知识问卷评分[(73.6±10.4)分 ]均较对照组[分别为(90.5±3.3)%、(42.6±18.6)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手术围术期护理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可显著改善患者门-球时间,降低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和患者住院总费用,提高患者满意率。
2015, 31(11):171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提高护理技能。 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对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术前准备[90.00%(54/60)]、术后护理[93.33% (56/60)]、知识宣传[90.00%(54/60)]、生活护理[96.67%(58/60)]、功能锻炼[95.00%(57/60)]5个方面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00%(42/60)、63.33%(38/60)、66.67%(40/60)、70.00%(42/60)、65.00%(39/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护理满意度,对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2015, 31(11):172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康复吞咽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吞咽训练,两组均治疗30 d,比较两组饮水试验评分及疗效。 结果 治疗前两组吞咽功能[观察组为(4.45±0.52)级,对照组为(4.38±0.49)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2.22±0.34)级]显著优于对照组[(3.89±0.36)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4,P<0.05);观察组有效率[90%(18/20)]显著高于对照组[5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P<0.05)。 结论 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实施康复吞咽训练,显著减少了患者误吸、误咽及吞咽困难,提高了患者吞咽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2015, 31(11):172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宫颈癌术后患者在放疗中进行盆底肌肉锻炼运动时配合视频教育的效果,使患者得到实在有效的健康指导。 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已接受宫颈癌根治术后停留尿管且需行辅助放疗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作者所负责的患者)和对照组(其他护士所负责的患者),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继续停留尿管,入院完善各种检查,按医嘱执行各种治疗和放疗,责任护士根据医嘱和各种常规教育进行宣教,对盆底肌肉锻炼健康教育不重视,责任护士很少宣教或口头宣教。观察组患者继续停留尿管,按时放疗,同时由专业护士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指导,并配以视频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第7天B超检测残余尿量,入院后第7、14天拔尿管后不用重置例数,放疗20、40 Gy时并发症发生情况,放疗40 Gy时发生放射性黏膜损伤疼痛程度等。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后第7天B超检测残余尿量[观察组患者中B超检测残余尿量大于等于100 mL 10例(20%),对照组38例(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6,P<0.05);观察组患者中入院后第7、14天拔尿管后不用重置例数(分别为28、20例)较对照组(分别为12、13例)多,放疗20、40 Gy时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放疗40 Gy时发生放射性黏膜损伤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专业护士现场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并示范操作和配以视频教育,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易被患者接受,使患者获得实在、良好的康复效果。
2015, 31(11):1726.
摘要:【提 要】 高原生理学是高原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该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为增强学生对高原环境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严谨的科研思维,利用大型高原环境模拟舱,设计“高原环境对人体体能的影响”实验。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该实验设计科学、合理、可行,可增强学生对高原环境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满足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实践教学,更感悟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科研思维意识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5, 31(11):1728.
摘要:【提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医疗卫生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医学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在新形势下,法律、法规不断建立与完善,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医学生就业难度增大,带教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有限,患者就医的要求不断增高,这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导致了神经外科实习医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实践质量明显下滑。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教育引导、建立制度保证、培养教学观念、加强自我修养、改善工作条件、缓和医患关系等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神经外科实习医生临床实践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2015, 31(11):1730.
摘要:【提 要】 大理学院护理学专业作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了与国际护理接轨,培养国际型护理人才,进行了护理教育改革,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知识、技能、人文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本护理技能、临床护理技能、人文护理技能和特色社会护理服务“四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旨在为云南省乃至全国高等护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2015, 31(11):1732.
摘要:【提 要】 实验教学作为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采取培养研究生学习实验技术的自觉性、搭建实验平台、妥善管理课题经费,以及理论学习和实验相结合的带教等方法,以促进研究生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015, 31(11):1734.
摘要:【提 要】 机能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学生进行手术操作的第一门课程,机能学是多门医学基础课程综合而成的一门综合实验课程,具有带教教师多样化、实验课程综合化及实验内容复杂、耗时等特点。尽管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但对于医学生临床职业精神的培养具有先导作用。而在机能学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强化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增强其职业使命感是相关课程教学研究的热点,因此,作者尝试从工作态度、作风养成、临床技能培训、团队协作训练及珍爱生命观念树立等方面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进行塑造。
2015, 31(11):173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以病例为引导(CBS)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方法 随机选择该校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4个自然班12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65例)和研究组(6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研究组实施CBS结合PBL教学法,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诊断学期末考试成绩;同时,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 研究组学生诊断学期末考试成绩[(88.14±14.2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3.69±15.27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5)。研究组学生中认为CBS结合PBL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同学间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文献检索查阅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BS结合PBL教学法可明显提高诊断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在临床各学科教学中推广应用。
2015, 31(11):1738.
摘要:【提 要】 灌胃给药是大、小鼠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作者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注意到不同操作者灌胃给药操作手法存在差异,有的操作者灌胃给药不顺畅、耗时长,甚至有误入气管导致动物死亡的现象。如何规范化进行大、小鼠灌胃给药操作是值得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内的广大医药科研人员思考的问题。结合作者个人长期科研和教学经验,将大、小鼠灌胃给药操作方法总结为抓取提尾巴、固定头背尾、头高尾低位、口角侧插入、胃管摆正位、插管需观察、先慢后快推等步骤。以期与同行共勉,为初学者提供参考。
2015, 31(11):1740.
摘要:【提 要】 中医临床口译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医对外临床教学效果。中医临床带教口译译员必须对目的语(英语)听说读写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必须具备中医临床背景;临床带教口译必须以准确传达临床信息、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为目标;译员可根据不同口译场景,选择用语;可用留学生熟知的缩略词和口语化较浓的词语;切记冷场,应懂得随机应变。
2015, 31(11):174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护理模式提高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的作用。 方法 通过组建“心动圈”,充分发挥圈组成员的集体力量,并随机选择开展QCC活动前(2013年6~12月)后(2014年1~6月)入住该院老年科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各58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原因分析及效果评价,充分应用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行动)] 循环指导完成圈组活动。 结果 QCC活动后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由活动前的36.2%(21/58)提高到93.1%(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 205.0,P<0.01)。通过“心动圈”活动,提高了圈员责任心和荣誉感,增强了沟通、协调能力。 结论 QCC提高了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是降低患者术前紧张、焦虑、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2015, 31(11):1745.
摘要:【提 要】 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据,探讨护患双方在信息的获取方式、信息的内容真实性、信息的辨识程度和信息的理性分析存在的不对称现象,以及信息不对称对护患关系的影响:患者的“逆向选择”阻碍医疗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护士“道德风险”加剧护患关系紧张。解决对策为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建立宣教制度,健全领导定期接待制度,增强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从而促进护患关系的改善,推动医疗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2015, 31(11):1747.
摘要:【提 要】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持续改进医院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发展的永恒主题。品管圈作为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能不断促进医疗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作者针对品管圈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医院在实施品管圈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旨在为医院更好地推行品管圈提供借鉴。
2015, 31(11):1749.
摘要:【提 要】 对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拟从事的实验活动进行相应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及建立合理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流程,并建立有效的管理及监督机制。实验室应分区明确,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实验室人流、物流、标本流、污物流应严格分开。建立合理的生物安全流程,并保证其有效实施,对防止生物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015, 31(11):1751.
摘要:【摘 要】 目的 讨论品管圈(QCC)活动在糖尿病心理管理中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 方法 对2013年3~9 月该院收治的176例糖尿病患者心理管理开展QCC活动应对焦虑抑郁,给予系统心理干预,加大心理康复教育力度,提供全程心理疏导。 结果 患者入院时Zung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分别为(48.16±9.97)、(50.01±10.13)分]显著高于我国常模值[分别为(29.78±10.07)、(33.46±8.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时[分别为(40.09±9.01)、(42.37±8.06)分]明显改善或缓解,两次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QCC应用于糖尿病心理管理应对负面心理,可减少及改善焦虑抑郁状况的发生。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