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5, 31(22):3369.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姜及其不同炮制品中姜酚类成分的含量差异,以揭示不同炮制品的药效变化原理。 方法 以辣椒碱为对照,姜酚类成分为指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姜酚类成分的含量。 结果 标准曲线方程为Y=0.01X-0.003 2(r2=0.999 4),表明辣椒碱浓度为9.99~119.88 μg/mL时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及加样回收率试验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均小于3.0%。生姜及其炮制品中姜酚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姜炭、炮姜、干姜、生姜。 结论 姜不同炮制品的药效变化很可能是因炮制前后姜酚类成分含量变化所引起的,并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准确度高、稳定性良好,可应用于样品中姜酚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2015, 31(22):3371.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压疮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将2014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6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压疮组25例和无压疮组139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住院时间、清蛋白水平、Braden得分、意识障碍、残障评定量表(MRS)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等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压疮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 两组住院时间、清蛋白水平、意识障碍、合并慢性疾病、Braden得分、MRS得分和BI得分对脑梗死患者压疮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慢性疾病、意识障碍、BI得分及Braden得分对脑梗死患者压疮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或0.01)。 结论 合并慢性疾病、意识障碍、BI得分及Braden得分是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压疮发生率。
2015, 31(22):3374.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脂肪乳(LE)对局部麻醉药(局麻药,丁哌卡因、罗哌卡因)导致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SD大鼠5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五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ON组)、生理盐水加丁哌卡因组(NS+B组)、脂肪乳加丁哌卡因组(LE+B组)、生理盐水加罗哌卡因组(NS+R组)、脂肪乳加罗哌卡因组(LE+R组)。除CON组外,其余组别再分为2个亚组,即致死组(1组)及取材组(2组)。54只大鼠均分入CON组及每个亚组,每组6只。CON组经静脉泵入NS 3 mL/(kg·min),6 min后开胸取心;其余组静脉泵入NS或LE 3 mL/(kg·min),共5 min,再以2 mg/(kg·min)泵入相应局麻药,取材组(2组)泵入局麻药1 min开胸取心,致死组(1组)泵入局麻药至心搏骤停。记录大鼠心律失常、心搏骤停的时间及局麻药剂量,测定心肌Na+-K+-ATPase、Ca2+-Mg2+-ATPase及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 结果 与NS+B1组比较,LE+B1组大鼠出现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的时间明显延迟,所用丁哌卡因累积剂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S+R1组比较,LE+R1组大鼠出现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的时间明显延迟,所用罗哌卡因累积剂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组Na+-K+-ATPase、Ca2+-Mg2+-ATPase及SDH的活性最高,LE+B2组高于NS+B2组,LE+R2组高于NS+R2组,LE+R2组高于NS+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E预处理能减轻丁哌卡因、罗哌卡因对大鼠心肌的毒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心肌能量代谢水平有关。
2015, 31(22):337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干预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的影响。 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3~8 月内科住院或门诊体检初诊为高血压前期患者300例,经筛选排除后,分为以下三组。(1)生活干预组(95例):戒烟、限酒,坚持适量体力劳动,适当限制盐和脂肪的摄入,控制体质量;(2)坎地沙坦组(94例):在生活干预组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4 mg/d;(3)氨氯地平组(92例):在生活干预组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5 mg/d。以肱动脉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作为评估血管内皮功能,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定期随访2年,观察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FMD、IM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 干预2年后,各组体质量指数、hs-CRP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FMD、SBP、DBP较干预前改善,且坎地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改善程度大于生活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坎地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MT虽有轻度下降,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降压药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2015, 31(22):3380.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价高分辨多叶准直器(HDMLC)位置偏移对前列腺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不同剂量率下剂量分布的影响,为多叶准直器(MLC)的日常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32例前列腺癌患者,使用9个照射野IMRT计划进行放射治疗,射野间隔40°,使用瓦里安Turebeam STX加速器HDMLC、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模拟每个计划在下列条件下引入固定数值(0.3、0.5、1.0、2.0 mm) 的MLC位置偏差:(1)MLC X1X2 方向同时扩大;(2)MLC X1X2 方向同时缩小。每个计划结果的比较使用以下2个指标:(1)95%等剂量线适形指数(95%CI);(2)直肠最高剂量(Rectum Dmax)。 结果 (1)如果MLC沿X1X2准直器方向扩大偏移大于或等于0.3 mm,则95%CI下降,Rectum Dmax增加,并且这种影响与剂量率和偏移量的增大成正比;(2)如果MLC沿X1X2准直器方向缩小偏移大于或等于0.3 mm时,95%CI先增加到峰值;如果MLC缩小偏移大于或等于1.0 mm时,95%CI迅速下降,且剂量率越高下降越明显;然而,Rectum Dmax呈明显减少趋势,并且这种减少与剂量率和偏移量的增大成正比。 结论 HDMLC的叶片位置误差大于0.3 mm时,前列腺癌的IMRT计划会发生大量的剂量偏差,并且这种偏差随着剂量率的增加更加明显,因此MLC日常质量保证应将MLC平均位置误差控制在0.3 mm以内。
2015, 31(22):3382.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乌苯美司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 将该院2010年9 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7例(不含M3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采用乌苯美司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诱导治疗;对照组22例单独给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5例;对照组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7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反应率[76.0%(19/25)]高于对照组[36.4%(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治疗组T细胞(CD3+)、辅助诱导T细胞(CD3+、CD4+)及NK细胞(CD16+、CD56+)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感染、出血、心脏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卡氏评分,治疗组患者化疗后体能状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乌苯美司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诱导治疗反应率较高,能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使老年患者更能耐受化疗,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5, 31(22):3385.
摘要:【摘 要】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对高龄患者股骨矩缺损型粗隆间骨折进行建模,分析在髋关节置换中利用骨水泥重建及骨折碎片复位重建股骨矩后的生物力学特性,并分析2种重建方法的稳定性。 方法 建立股骨矩缺损型粗隆间骨折模型(Evans-jeason Ⅳ型理想模型),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中分别利用骨水泥重建及股骨矩骨折碎片重建股骨矩,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及分析患者双足站立位时,在正常载荷下2种股骨矩重建方法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结果 力学加载后,骨水泥重建股骨矩模型最大应力值及最大位移值均较股骨矩骨折复位型小,二者应力值分别为0.635、0.641 MPa,位移值分别为0.028 74、0.028 91 m。分别在2种模型上选取5个相同位点的应力值和位移值作t检验分析,2种模型关节假体的应力值及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种股骨矩重建方式在假体应力大小、应力分布及假体位移方面有差异,在应力分布均匀性、应力大小及初始微动方面,骨水泥重建型均优于股骨矩骨折复位型。对于股骨矩缺损型粗隆间骨折行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时,采用骨水泥直接重建股骨矩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2015, 31(22):3388.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3%高渗盐水联合硫酸特布他林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 方法 将2010 年3月至2011年3月该院收治的89例年龄为3个月至2岁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儿均予以相同的常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3%高渗盐水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观察两组疗效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42/45),高于对照组的77.3%(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结论 3%高渗盐水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明显优于生理盐水联合硫酸特布他林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 31(22):3390.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方法 选择该院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390例,其中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3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30例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130例。对比三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情况。 结果 乙肝后肝硬化组患者男性占多数[65.38%(85/130)],而酒精性肝硬化组全部为男性;且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女性患者占多数[79.23%(103/130)],且平均年龄显著高于乙肝后肝硬化组和酒精性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后肝硬化组患者农民和工人占多数[26.92%(35/130)、28.46%(37/130)],酒精性肝硬化组干部和商人比例较高[34.62%(45/130)、44.62%(58/130)],两组职业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乏力、黄疸、皮肤瘙痒、腹痛、肝掌、呕血、黑便及精神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症状表现均不同,临床应注意相应的治疗侧重点,提高临床疗效。
2015, 31(22):3393.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化疗措施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毒性反应。 方法 将该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确诊收治的56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化疗(顺铂)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联合辅助化疗(顺铂+伊立替康)措施治疗。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缓解率达57.1%(16/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7%(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脱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肿瘤直径较对照组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中,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毒性反应小。
2015, 31(22):339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开腹与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30例,分为A组和B组,各65例。A、B组分别采用开腹术式和腹腔子宫次全切除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伤口甲级愈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镇痛药使用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于开腹术式,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式治疗子宫肌瘤可以有效地减轻术中创伤,缓解术后疼痛,加快术后康复进程,且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15, 31(22):3397.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1991年以来我国结核病防治政策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方法 网络检索1991 年至今国家出台的结核病防治政策,围绕颁布时间、颁布机构、政策类型分为1991~2000年、2001~2010年和2011~2015年3个时段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1991~2015年,国家层面共出台重要的结核病防治政策85项。其中1991~2000年、2001~2010年和2011~2015年3个时段颁布的政策数分别为9项(10.59%)、52项(61.18%)和24项(28.24%);颁布机构的分布为卫生行政部门63项(74.12%),疾病防控业务机构19项(22.35%),国务院3项(3.53%);政策类型中标准及规范类最多,达44项(51.76%);其次是综合类36项(42.35%)。 结论 1991年以来,我国结核病防治政策呈现出颁布数量增加、颁布机构层次升高、政策类型逐步拓宽的特点。
2015, 31(22):3399.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云阳县居民在健康教育前、后对麻风病知识的知晓程度,评估健康教育效果,以提高该县居民对麻风病的自我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畸残的发生。 方法 对该县2006年6月至2015年4月有麻风病患者的乡镇随机抽取部分普通居民、学生、村医、行政领导和全县的现症患者、麻风病存活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人基本情况、麻风病知识情况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8.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前(2015年4月)调查327人,知晓105人,知晓率32.11%;健康教育后(2015年5月)调查330人,知晓247人,知晓率74.85%,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62,P<0.05)。健康教育前后,核心知识除“接触麻风病后是否会得麻风病”一题外,其他核心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结论 健康教育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居民对麻风病的认识程度,因此,麻风病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对麻风病的消除、消灭有重要意义。
2015, 31(22):3402.
摘要:
2015, 31(22):3411.
摘要:
2015, 31(22):3416.
摘要:
2015, 31(22):3422.
摘要:
2015, 31(22):3425.
摘要:
2015, 31(22):3431.
摘要:【摘 要】 目的 利用胃癌组织芯片研究胃腺癌及癌旁组织中ErbB2转录因子1(TOB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含有90对胃腺癌及其癌旁组织的组织芯片中TOB1表达情况。 结果 TOB1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为75.6%(68/90)、高表达为24.4%(22/90);癌旁组织中TOB1呈低表达为14.4%(13/90)、高表达为85.6%(77/90);TOB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B1表达于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TOB1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细胞核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细胞质而言,TOB1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为82.2%(74/90)、高表达为17.8%(16/90);癌旁组织中TOB1呈低表达,为22.2%(20/90)、高表达为77.8%(70/90);TOB1在胃癌组织细胞质中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分期明显相关(P<0.05)。 结论 TOB1在胃癌组织细胞质中的低表达,并且与肿瘤分化、分期有关。TOB1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2015, 31(22):343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个性化注射方案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 月该院132例行冠状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对比剂双筒注射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对比剂注射方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显像评分及各分支显像评分。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显像总体评分[(4.83±0.3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56±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状动脉各分支的现象结果表示,右主干远端、右后降支、左后降支、左心室后支、左前降支远端、回旋支远端、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的图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远端显像质量,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2015, 31(22):343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3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将其分为轻度损伤组(21例)、中度损伤组(25例)、重度损伤组(47例),另选取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g) 和D-二聚体(DD) 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上述各项指标;患者治疗1个月后,根据干预效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62例)和预后不良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轻、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PT 、APTT和DD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Fg指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损伤程度越重,PT 、APTT和DD指标越高,Fg指标越低;预后良好组的PT 、APTT、DD指标低于预后不良组,而Fg指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之间关系密切,准确掌握其关系,能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科学判断预后。
2015, 31(22):343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是否容易发生干眼症。 方法 选取40例HT患者(HT组)与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干眼主观症状评估和体征检查,根据干眼诊断标准统计干眼症的人数,从而研究HT与干眼症的关联性。采集HT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泪液,采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对其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进行检测。HT与干眼症的关联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泪液中抗体水平分析采用t检验。 结果 HT组患者诊断为干眼症的比例[32.50%(13/40)]高于健康对照组[5.0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泪液中TgAb、 TPOA水平[(42.45±2.83)、(13.43±1.42)U/mL]高于健康对照组[(7.27±2.02)、(3.23±1.31)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T患者较健康体检者更易发生干眼症,其机制可能与其泪液中的TgAb和TPOA有关。
2015, 31(22):343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加阴道壁修补术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加阴道残端骶骨悬吊固定术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因子宫脱垂来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包括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加阴道壁修补术患者60例(阴式手术组)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加阴道残端骶骨悬吊固定术患者30例(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器官损伤及疗效等。 结果 腔镜手术组治愈率[100.0%(30/30)]高于阴式手术组[86.7%(5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阴式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式手术组出现1例膀胱损伤,腔镜手术组未出现临近器官损伤。随访过程中,腔镜手术组患者主观感觉疗效好占比[99.4%(29/30)]高于阴式手术组[81.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当患者病情允许在2种手术方式中选择时,应优先考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加阴道残端骶骨悬吊固定术。
2015, 31(22):3440.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及探讨微创介入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综合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14年1月至 2015年3月于该院进行微创介入治疗的50例患者分为A组(硬通道微创治疗组)和B组(软通道微创治疗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及应激激素血清水平。 结果 治疗后2、4周B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治疗后1、2、4周患者神经功能与应激激素血清水平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创介入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综合应用效果较好,其中软通道微创治疗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更适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
2015, 31(22):3442.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慢性铅中毒患者尿铅、锌原卟啉(ZPP)、血红蛋白(Hb)、肝功能、临床症状及超声图像特征,筛选适合临床诊断乙型肝炎合并慢性铅中毒的指标。 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预防研究所治疗的48例确诊为铅中毒并慢性乙型肝炎铅作业工人作为观察组,另以未接触含铅及其化合物等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图像特征、主要临床症状、尿铅、ZPP、Hb和肝功能改变特点,评价其对乙型肝炎合并慢性铅中毒的诊断价值。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上腹部胀闷、不适、隐痛和便秘,肾损害,肝静脉、下腔静脉增宽及管壁增厚,尿铅升高,ZPP 升高和 Hb下降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铅中毒的超声图像特征、主要临床症状及尿铅、ZPP等异常检测指标,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伴重金属铅等超标的诊断提供依据,提高诊断率。
2015, 31(22):3444.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急性牙髓炎实施单次根充与多次根充的疗效优势。 方法 将该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2月确诊并收治的104例急性牙髓炎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分次根管填充,研究组患者实施一次性根管填充。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就诊次数、治疗周期、术后疼痛时间等,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0.38%(47/52)]显著优于对照组[73.08%(38/52)],就诊次数及治疗周期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85%(2/52)]显著低于对照组[23.08%(12/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牙髓炎实施单次根充可极大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就诊次数、降低感染风险,在保障疗效的同时不会显著增加术后疼痛。
2015, 31(22):344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核心抗原(HCV-cAg)和丙型肝炎抗体(HCV-Ab)联合检测对丙型肝炎(丙肝)初筛实验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324例临床标本同时检测HCV-cAg和HCV-Ab,用PCR法进一步检测丙肝RNA(HCV-RNA)含量。 结果 单独检测HCV-Ab,丙肝的检出率为22.5%,HCV-cAg和HCV-Ab联合检测丙肝的检出率为29.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以HCV-RNA检测结果为标准,单独HCV-Ab阳性者,其HCV-RNA阳性符合率为86.3%;联合HCV-Ab和HCV-cAg检测结果阳性者,其HCV-RNA阳性符合率为100.0%。 结论 HCV-cAg和HCV-RNA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丙肝感染检出率和免疫功能异常患者感染丙肝的漏诊率,缩短窗口期,减少医疗纠纷。
2015, 31(22):3448.
摘要:【摘 要】 目的 比较使用不同引物进行阴道毛滴虫PCR的检出率。 方法 分别应用3对引物(TVK3-TVK7、BTUB9-BTUB2、TV1-TV2)检测72例阴道毛滴虫阳性的阴道分泌物标本,比较其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 引物1检出率[68.1%(49/72)]与引物2 [86.1%(62/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物1、2与引物3检出率[76.4%(55/7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引物2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引物的选择是影响PCR检出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5, 31(22):3450.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近期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ACS患者66例,将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8例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Fg水平及ACS患者出院3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出院3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 结果 AMI组Fg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Fg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变支数增多,血浆Fg水平逐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Fg水平增高,大于或等于3 g/L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 结论 外周血Fg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对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有重要价值。
2015, 31(22):3452.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血液生化检测指标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方法 将该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5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54例非脂肪肝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超声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测。 结果 观察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血液生化检测,可发现脂肪肝患者TG、TC等指标异常,有助于临床诊断。
2015, 31(22):3454.
摘要:【摘 要】 目的 应用头颅磁共振扫描(SWI)序列对心房颤动(房颤)脑栓塞患者伴发脑微出血(CMBs)进行检测,比较CMBs与出血转化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房颤脑栓塞患者72例,全部研究对象进行1.5T SWI,记录CMBs的发生率,评价CMBs与出血转化间的关系。 结果 CMBs与脑出血转化无相关性(P>0.05)。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糖尿病和美国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脑出血转化相关(P<0.05或0.01),低密度脂蛋白在脑出血转化中起保护作用。 结论 CMBs不是房颤脑栓塞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2015, 31(22):345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代谢综合征(MS)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 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住院的MS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等变化。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14周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抵抗等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周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MS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可靠。
2015, 31(22):345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丹参酮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AP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禁食、补液、抗生素及抑制胰酶分泌等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丹参酮治疗。 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3 d和1周后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率[62.5%(25/40)、90.0%(36/4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5/40)、60.0%(24/40)];治疗组总有效率[97.5%(39/4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3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丹参酮治疗AP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胰腺组织微循环,还可以有效抑制胰腺组织的炎性反应。
2015, 31(22):345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方案在接受门诊胃镜检查患者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4 月在该院接受门诊胃镜检查的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在非麻醉状态下直接对对照组患者行胃镜检查;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后行胃镜检查。 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镜检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检查期间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无明显差异,但均较检查前降低;观察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方案对接受门诊胃镜检查患者实施麻醉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2015, 31(22):3461.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单、双号分组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与综合治疗组6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注射或抽液、局部制动并结合功能锻炼治疗。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自拟中药经验方汤剂熏洗等治疗。两组均治疗2~4周,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疗效果。 结果 对照组痊愈42例,好转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4.7%。综合治疗组痊愈5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标本同治,疗效显著。
2015, 31(22):3463.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地佐辛联合阿托品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膀胱刺激性躁动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3的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肝胆科、普外科收治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手术患者200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及麻醉后导尿,分为Ⅰ组和Ⅱ组,各100例。Ⅰ组在手术结束前15 min注射地佐辛5 mg/kg、阿托品0.5 mg/kg;Ⅱ组在手术结束前给予生理盐水 5 mL,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刺激、躁动、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 Ⅰ组膀胱刺激﹑躁动﹑不良反应发生率(8.0%、0.0%、3.0%)明显低于Ⅱ组(60.0%、20.0%、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地佐辛联合阿托品能有效减少和预防苏醒期躁动,同时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
2015, 31(22):346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42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入院尾号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24%(20/21)]高于对照组[71.43%(15/21)],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临床疗效,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 31(22):3467.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与比较低浓度罗哌卡因在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进行分娩镇痛对产程进展和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5~8月80例单胎初产妇,分为潜伏期组(A组)和活跃期组(B组),每组40例。分娩镇痛前进入产程为T0,宫口2 cm为T1,宫口3 cm且未行分娩镇痛为T2,宫口5 cm并行分娩镇痛为T3,宫口开全10 cm为T4。两组均注入0.075%罗哌卡因及2 μg/mL、芬太尼混合液10 mL,接自控电子镇痛泵,宫口开全时停用镇痛泵。A组:当进入产程、存在规律宫缩,患者主动要求进行分娩镇痛;B组:当宫口大于或等于3 cm时进行镇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记录T0~T4 5个时点的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 结果 A组T1、T2时VAS评分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第一、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对运动神经阻滞轻,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情况,有利于产妇分娩,是较理想的镇痛方法。
2015, 31(22):3469.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人本位责任制整体护理促进患者康复效果及对并发症的预防作用。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21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观察组实施人本位责任制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患肢功能康复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肢功能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术后3周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5、7.95,P<0.05)。 结论 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人本位责任制整体护理可降低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患肢功能康复,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5, 31(22):347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后尿潴留产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7~11月在该院产科接受腰麻加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80例产妇,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针对性地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术后首次排尿情况、护理效果、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满意度。 结果 术后研究组首次排尿情况、尿潴留发生情况、膀胱功能恢复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的总满意度为92.5%,对照组为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性地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治剖宫产术后尿潴留的应用价值较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2015, 31(22):347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采取系统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率(HR)、校正后Q-T间期(QTc)及心电图QT离散度(QTd),统计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0%,术后心律失常均得到改善。其中,护理干预后的HR、QTc及QTd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后HR、QTc及QTd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出现心律失常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使其心律得到明显改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2015, 31(22):347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产后延续护理模式的建立与效果。 方法 将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6例出院后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分为对照组和服务组,各63例。服务组患者出院后由产后延续护理团队对其实施延续性护理服务,对照组给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常规出院指导,由所辖社区服务中心的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随访。 结果 服务组的母婴保健知识、婴儿护理知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相关调查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后延续护理模式提升了患者自我保健能力,降低了高血压遗留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同时也为其他专科疾病延续护理提供借鉴。
2015, 31(22):347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延伸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效果影响。 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延伸组,各4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延伸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延伸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1个月后吞咽功能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 延伸组患者吞咽功能优良率[95.74%(40/42)]和满意度[92.86%(39/42)]高于常规组[73.81%(31/42)、69.05%(29/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延伸护理可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和满意度,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2015, 31(22):3478.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与探讨早期乳房按摩对产妇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6~12月在该院收治的130例产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两组产妇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乳房按摩,观察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 结果 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乳房扁平凹陷发生率分别为98.5%(64/65)、4.6%(3/65),对照组分别为87.7%(57/65)、30.8%(20/6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母乳量满足需要时间为(38.43±2.52)h,观察组母乳量满足需要时间为(24.16±2.51)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按摩乳房能够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乳房扁平凹陷的发生率,并且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母乳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2015, 31(22):348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分析细节护理在手术室确保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择期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细节护理。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4.00%(3/75)]、护理投诉发生率[2.67%(2/7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1.33%(16/75)、17.33%(13/65)],护理服务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护理人员形象满意度[93.33%(70/75)]、护理模式满意度[96.00%(72/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67%(59/75)、85.33%(64/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在手术室应用细节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护理人员形象,具有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与推广。
2015, 31(22):348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放疗患者放疗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行放疗的食管癌患者7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51.11±3.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1.47±3.28)分],而不良反应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肺炎、血液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结论 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 31(22):348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对MRI强化扫描患者应采取的科学护理措施。 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MRI强化扫描患者122例,将其分为常规组与优质组,各61例。常规组患者实行基础护理,优质组患者实行科学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护理后,优质组患者SAS评分[(39.72±3.93)分]低于常规组[(56.61±7.65)分],不良反应发生率[3.28%(2/51)]低于常规组[9.84%(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MRI强化扫描患者实行科学优质护理,可帮助获取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015, 31(22):348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精神科导医护士用书面语言方式与患者沟通的效果。 方法 将200例前来咨询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分为书面帮助组和咨询服务组,各100例。为书面帮助组提供书面语言帮助,对咨询服务组只提供咨询服务。 结果 书面帮助组较对照组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相关科室,成功率和满意度均较咨询服务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精神科导医护士在接受咨询时,为其提供一些写明咨询内容的便条,能帮助患者更快完成就医。
2015, 31(22):348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究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围术期应采取的科学护理措施。 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行ERCP患者102例,将其分为常规组与探究组,各51例。对常规组患者实行基础护理,探究组患者实行综合优质化的护理。 结果 探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ERCP患者围术期采取综合优质化护理措施能获取较好效果,提升护理质量。
2015, 31(22):3490.
摘要:【提 要】 双语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乳腺外科学发展十分迅速,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多,新形势下对乳腺专科医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虽大多医学院校已开展各学科双语教学,但普遍存在教材选取困难、师资匮乏、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差、参与度不高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该文结合乳腺外科临床双语教学实践,分别从教材选择、多媒体课件制作、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几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保障实施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2015, 31(22):3492.
摘要:【提 要】 超声检查是一种集诊断与操作技术于一体的影像专业技术检查,需要超声医生具有高水平的临床诊断能力及良好的操作手法。在超声人才的培养方面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诊断思路的培养,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及规范报告书写能力。这需要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使用传统“填鸭式”或“笔记式”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而要采用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及获得优秀教学成果。
2015, 31(22):3494.
摘要:【提 要】 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时代,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势在必行,有利于培养医学生适应医疗环境及发展趋势。循证医学模式有助于心电图教学。教师尝试正常心电图内容的循证医学课堂设计,采用调查研究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于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充分互动,巧妙地完成了教学内容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2015, 31(22):3496.
摘要:【提 要】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参与下,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运用问题来培养一系列技能,包括知识整合能力、认知能力、小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5, 31(22):3498.
摘要:【摘 要】 目的 对普通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和基于课堂的学习(LBL)即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 方法 将2011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进入普通外科临床见习的50名学生分为第1组和第2组,各25名。两组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后,首先第1组学生由肝胆外科主治医师用传统的LBL教学法通过小讲课讲授“胆管医源性损伤”,同时第2组学生由同一授课教师采用PBL教学法讨论学习相同主题,6周后第1组学生由胃肠外科主治医师带领采用PBL教学法讨论学习“胃肠道术后肠瘘”,第2组学生则由同一授课教师采用LBL教学法讲授相同内容。 对两组学生测试成绩及对教学方法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 PBL组测试成绩平均分均高于LB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L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高于LB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BL能更好地促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临床技能及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值得在普外科见习教学中推广。
2015, 31(22):3500.
摘要:【提 要】 传统的妇产科教学方式在现代面临极大的挑战,应用网络资源成为改进妇产科教学的有效途径,借助“世界大学城”这个平台建立妇产科学教学空间,将网络空间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2015, 31(22):350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教学法与传统的以讲座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法对医德、医风岗前培训的教学效果。 方法 选取2013、2014年在重庆建设医院见习的医学生86名(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口腔本科及专科班学生39名、重庆医药专科学校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47名)及获得执业资格未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85名(23 名医生、62名护士)共计171名作为教学对象,分为观察组(86名)和对照组(85名)。观察组采用T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对比分析两组闭卷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教学对象的医德医风闭卷考核成绩及建议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两组教学对象在平均列举典型人物数、典型事例、好医师标准数及拒绝红包、回扣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BL教学法可使医务人员意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从业人员自我强化医德教育,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2015, 31(22):3503.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探讨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培训学习中的影响,为吸引同道中人学习兴趣,提高CSSD各层级人员专业水平,为同仁间信息交流提供平台,培养学习者互相沟通及协作的能力,并为各家医院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2013年开办第1期CSSD相关知识学习班,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法进行教学,由教师制作课件,学习者听其讲授,之后对学习班中的120人就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授课方式的新颖度及再次听课意愿性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作为对照组;2014年开办第2期CSSD学习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由2位教师进行配合授课,一人进行讲授,一人配合实际演示操作,再随机抽取学员现场模拟,之后对学习班中120人就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授课方式的新颖度及再次听课意愿性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作为观察组。 结果 对照组学员的掌握程度、授课方式新颖度及再次听课意愿性调查结果分别为83.3%、80.8%、71.7%;观察组学员掌握程度、授课方式新颖度及再次听课意愿性调查结果分别为97.5%、100.0%、98.3%。 结论 对于CSSD各级人员来说,情景模式教学法在CSSD学习培训中更具有优势,不仅激发了各级人员继续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互相沟通及协作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
2015, 31(22):3505.
摘要:【提 要】 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同时需要与实践完美结合。虚拟教学具有独特的交互性等特点,在医学基础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阶段中的应用可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PBL教学强调基于问题学习,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协作解决问题,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是近年来受到重视的教学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但对于学生实践方面的提高有限。虚拟教学模式联合PBL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实践能力。
2015, 31(22):3507.
摘要:【提 要】 模拟医院作为重要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是集实训教学、科研竞赛、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可为高质量医学生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该文介绍了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模拟医院建设的现状与思路,按照医院科室分布规划,详述模拟门诊、内外妇儿实训室、模拟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康复中心、药房、医疗纠纷调解室等实训室的仪器配备与功能,及其在实训教学、课程考核、技能竞赛、岗前培训、医师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探索构建中医药特色模拟医院的新型发展模式。
2015, 31(22):350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将自我效能理论运用到急诊科医务人员风险防范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将2014~2015年该院急诊科50名医护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名。对照组按照常规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并作出总结,观察组进行自我效能理论相关知识培训和行为的干预。通过判断自我能力来提升急诊科医务人员自我防范风险的意识,减少风险的发生。 结果 对照组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学习主动性、工作积极性评分及总评分别为(2.81±0.28)、(2.76±0.12)、(2.55±0.28)、(2.75±0.12)、(2.47±0.28)、(3.12±0.04)分;观察组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学习主动性、工作积极性评分及总评分别为(3.75±0.21)、(3.65±0.43)、(3.75±0.12)、(3.42±0.28)、(3.53±0.32)、(3.63±0.2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提高急诊科医务人员自我效能迫在眉睫,其涉及的不仅是急诊医务人员该有的能力,更是医务人员利用自身能力完成本职工作自信度的体现,进而自我效能的提高可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2015, 31(22):351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安全用药的管理方法,从而减少用药差错,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方法 对临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306例安全用药的管理和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查找原因并通过对新进护士培训,科室考核,护士自我差错上报,开展主题活动等管理措施。 结果 通过干预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用药差错率较干预前降低,患者投诉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对先天性心脏病的用药安全,降低差错率发生。
2015, 31(22):3512.
摘要:【提 要】 该文探讨了在国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下,由于各种突发事件增多,在医院“120”急救服务中所面临的平均反应时间、服务态度、急救设备和医患意识等几方面的主要矛盾,并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各种主要矛盾的具体措施,以期缩短院前反应时间,提高急救水平,增强风险意识,提供优质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急救成功率,达到构建让患者满意的现代“120”急救服务。
2015, 31(22):3515.
摘要:【摘 要】 目的 调查上海市高校附属医院科研项目基金管理的政策与环境,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探讨科研论文成果与科研管理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科研基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结合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2006~2010年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上海10所高校附属医院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结果 上海市高校附属医院获得的科研基金来源多样,从整体看,多项基金共同合作参与发表成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部分论文的被引频次都集中在1~10次,国家级、部级基金的论文质量总体高于其他来源。 结论 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需在持续的科研投入后,应逐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多项基金统筹结合,集中发展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可以更高效地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基金投入增加,来源广泛对科研单位内部项目基金的内控和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金的统筹管理和监管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对投入的基金效率进行成果回报评估至关重要。
2015, 31(22):3518.
摘要:【提 要】 根据贵阳市团体献血队伍的建设情况,对团体献血工作的管理、发展方向、作用进行剖析。该文结合2010~2014年贵阳市积极开展团体无偿献血工作以来得到的数据,团体献血日均献血量、团体献血逐年上涨的比例、与街头献血和互助献血相比较的情况等,说明团体献血的不可缺少性。结果显示,团体献血的优势和保障性凸显,有效解决献血淡季、血型偏型和突发事件应急血液保障等问题,是临床供血的重要补充。该文说明,正确引导团体献血,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与文明,让团体献血朝着良好方向循序迈进,保障临床供血。
2015, 31(22):3521.
摘要:【提 要】 借助口腔专科医院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的经验,结合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并落实口腔科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各项标准,配合各项监控措施,建立了一系列院感控制标准并实施,提高医护人员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意识,取得较好的效果。
2015, 31(22):3524.
摘要:【提 要】 医患关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是医院管理层和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要任务。我国自新医改以来,形成了多种医院体制,由于医疗服务范围不同,规模不同,造成医患关系状态上的差异。该文探讨了我国民营美式私家医院在经营管理和医疗服务上建立新型医患关系模式“双中心、团队式”的策略,以及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目标的借鉴。
2015, 31(22):3527.
摘要: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