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6, 32(9):1281.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单次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扶医院收治的45例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一次性行HIFU消融治疗,评价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术后MRI评估病灶消融率,随访术后1、3、6个月痛经及月经量过多改善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腺肌病灶平均消融率为64.69%,肌瘤病灶平均消融率为77.66%。41例痛经患者术后1、3、6个月痛经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痛经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5.37%、80.49%、85.37%,部分缓解率分别为7.32%、14.63%、7.32%。26例月经量过多患者术后1、3、6个月缓解率分别为76.92%、73.08%、69.23%。 结论 HIFU单次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安全、不良反应小,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
2016, 32(9):128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初诊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水平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在该院初诊为T2DM患者78例,随机分为罗格列酮治疗组(40例)和运动饮食控制组(38例),另同期选取5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罗格列酮治疗组患者给予罗格列酮钠4 mg,每天1次口服,治疗16周;运动饮食控制组患者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16周。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SPARC水平,并比较干预前后的水平变化。 结果 治疗前,罗格列酮治疗组、运动饮食控制组患者血清SPARC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罗格列酮治疗组、运动饮食控制组患者血清SPAR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罗格列酮治疗组血清SPARC水平降低幅度与运动饮食控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2DM患者空腹血清SPARC水平较健康人增高。罗格列酮降低了血清SPARC水平,其作用与饮食及运动治疗相当。
2016, 32(9):128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方法 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将2015年1~6月在该院以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526例作为病例组,无颅内动脉狭窄就诊的5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及患病率的差异,根据代谢异常指标的数量(0~4)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M1、2、3、4、5组,分析异常指标数与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的关系,计算比值比(OR值)。 结果 病例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M2、3、4、5组代谢综合征异常指标数从1个增加到4个,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逐渐增高,与M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以M1组为基准,计算各组OR值,M2、3、4、5组相对M1组的OR值逐渐增大。 结论 代谢综合征是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控制好代谢综合征的每一项异常指标,以降低颅内动脉狭窄的风险。
2016, 32(9):129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GATA-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5月1日至2015年11月1日在该院就诊的38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并经由随机分类的方式分为乳腺恶性肿瘤组织组(254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组(58例)及乳腺癌旁组织组(70例)。同时对比观察各组中GATA-3的表达,分析GATA-3表达和乳腺癌形态学分类的关系及GATA-3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乳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GATA-3表达阳性率为79.53%(202/254)。三阴型乳腺癌细胞中的GATA-3阳性率低于腺腔A型、腺腔B型及HER-2过表达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ATA-3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浸润性小叶癌组织及神经内分泌癌组织中表达,而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组织中不表达。 结论 在乳腺癌细胞中乳腺肿瘤的病理分级和病理类型与GATA-3表达相关。因此,GATA-3在乳腺癌的诊断和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6, 32(9):1292.
摘要:【摘 要】 目的 联合磁敏感序列成像(SWI)及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研究首发抑郁症患者海马区静脉及海马区细胞代谢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2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首发抑郁组)及来自医院职工或其家属的2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分别采用SWI及1H-MRS序列进行扫描,检测双侧海马区引流静脉的最大直径、长度、分支数目及各代谢指标[包括谷氨酰胺复合物(Glx)、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胆碱(Cho)、肌酐(Cr)、肌醇(MI)],并将引流静脉变化与细胞代谢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首发抑郁组患者左侧脑室下静脉的最大直径较健康组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长度及分支较健康组增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脑室下静脉的最大直径较健康组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度及分支较健康组未见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比较,首发抑郁组患者左侧海马区的Glx/Cr及NAA/Cr下降,而Cho/Cr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2.81、2.36,P<0.05),MI/Cr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05);右侧海马区仅出现Glx/Cr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左侧脑室下静脉的最大直径与左侧海马区的Cho/Cr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631,P<0.05),与左侧海马区的Glx/Cr、NAA/Cr及MI/Cr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68、0.594、0.095,P<0.05)。 结论 首发抑郁症患者海马区的引流静脉出现形态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了双侧海马区的神经细胞代谢,可能是首发抑郁症发病机制的一种潜在因素。
2016, 32(9):1296.
摘要:【摘 要】 目的 调查珠海市女性性服务工作者(FSW)的睡眠、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珠海市某性病监测点就诊的151例FSW为观察组,同期以148例社区健康女性居民为对照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两组被调查者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其心理状况。并对影响观察组睡眠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观察组PSQI平均总分[(11.81±3.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26±1.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的SDS和SAS评分[(62.37±36.49)、(61.84±31.7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6.38±27.42)、(48.32±24.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收入、经常饮酒、服用精神活性物质、患感染性性传播疾病的FSW睡眠差,焦虑、抑郁情况更严重。 结论 FSW的睡眠质量差,并伴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尤其是低收入、经常饮酒、服用精神活性物质或患感染性性传播疾病的调查对象。
2016, 32(9):129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社区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效果。 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选取滨州市某乡镇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02例(干预组)及健康体检老年人103例(对照组)进行评分并统计分析。干预组实施社区干预3个月,复查SAS和SDS评分。 结果 干预组焦虑、抑郁发生率[45.1%(46/102)、40.2%(41/10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4%(21/103)、17.5%(18/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区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社区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2016, 32(9):1302.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门诊尿毒症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患者采用前后对照研究,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采用传统护理方法,作为对照组,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临床护理路径,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依从性达标、心理焦虑状态、满意度、非计划再入院情况、健康教育知晓情况等。 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理焦虑发生率[73.17%(60/82)]明显低于对照组[90.24%(74/82)],非计划再入院率 [9.75%(8/82)]明显低于对照组[26.83%(22/82)],就医依从性达标率[87.80%(72/82)]高于对照组 [70.73%(58/82)],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 [95.12%(78/82)]明显高于对照组[74.39%(61/82)],健康教育知晓率[92.68%(76/82)]明显高于对照组[70.73%(58/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能提高门诊血液透析患者的就医依从性和健康教育知晓率,改善焦虑状态,减少非计划再入院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是一种促进门诊血液透析护理质量和患者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2016, 32(9):130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MRI)首过灌注与延迟增强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应用,评估其对AMI心肌缺血程度判定的价值。 方法 采用西门子AVANTO(1.5T)MR扫描仪对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25 例AMI患者行MR电影成像,接着静脉注入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 )及生理盐水,采用tfl_sr_192_4sl_iPAT 序列行首过灌注扫描。再次团注半剂量Gd-DTPA及生理盐水,等待5~10 min,行TI-scout扫描以确定最佳TI值,最后以序列tfi_psir_single-short_10sl、 tfl25_t1_psir_segmented延迟扫描,评价每例患者的梗死部位、梗死心肌质量(IM)、梗死百分比(PSI)、射血分数(EF)、左室功能参数及透壁程度。 结果 25例患者心肌梗死均显示清晰,梗死灶首过灌注为充盈缺损,延迟为高信号的强化区。其中16例为透壁心肌梗死,9例为非透壁心肌梗死。IM平均为(11.2±7.8)g,PSI平均为(8.9±7.3)%,EF平均为(53.5±16.8)%。 结论 心脏MRI首过灌注与延迟增强应用于AMI患者,可准确判断心肌缺血程度和范围,对于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2016, 32(9):1308.
摘要:【摘 要】 目的 调查某高校附属医院护理实习生与在职护士的专业价值观的现状,探讨影响护理从业人员专业价值观的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护理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对某高校附属医院的护理专业实习生与在职护士2个群体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在职护士的专业价值观得分高于护理实习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学历、实习期的护理实习生的专业价值观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政治面貌、职称、工作年限的在职护士的专业价值观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学历、实习期是护理实习生护理专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政治面貌、职称、工作年限是在职护士护理专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结论 护理实习生及在职护士对护理专业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存在差异,护理教育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护理人群专业价值观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其专业价值观水平的提高。
2016, 32(9):1311.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菌群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药敏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该科收治的50例发生CRBSI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50例患者的血培养共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32例,占64.00%,革兰阴性杆菌13例,占26.00%,真菌5例,占10.00%。前4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率最高的前5种抗生素为万古霉素(100.00%)、替加环素(100.00%)、利奈唑胺(100.00%)、呋喃妥因(96.88%)、奎奴普汀/达福普汀(96.88%);耐药率最高的前5种抗生素为青霉素G(93.55%)、克林霉素(50.00%)、红霉素(50.00%)、苯唑西林(48.28%)、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46.67%)。而对于革兰阴性杆菌,较敏感的抗生素则为头孢唑肟(92.31%)、亚胺培南(92.31%)、环丙沙星(84.62%)、左氧氟沙星(84.62%)、阿米卡星(83.33%);耐药率较高的抗生素为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替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84.62%、69.23%、69.23%、61.54%、38.46%。另分离得到的5株真菌对常用的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5-氟尿嘧啶的敏感率均为100.00%。大部分患者一旦怀疑CRBSI,立即经验性首先使用万古霉素或广谱抗生素抗感染,并根据病原菌和药敏决定是否更换敏感抗生素和拔出导管。最终42例患者治愈出院,7例自动出院,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 结论 该科发生CRBSI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为主,治疗初期应及时经验性使用敏感的抗生素,以后根据病原学和药敏报告相应调整。对于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真菌为主的患者,应尽量立即拔出导管。
2016, 32(9):1315.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激光配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 凝胶治疗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240例宫颈HPV感染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比较两组患者宫颈糜烂面积缩小疗效及治疗后3、6、12个月月经干净后复查检测HPV-DNA转阴情况。 结果 观察组120例患者中痊愈率(76.67%)、显效率(93.33%)、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74.17%、89.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HPV-DNA转阴率(33.33%)与对照组(29.17%)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后的HPV-DNA转阴率(58.33%、89.17%)与对照组(30.00%、4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激光治疗配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 凝胶治疗宫颈HPV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 32(9):1317.
摘要:【摘 要】 目的 测定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液中的5-羟甲基糠醛(5-HMF)。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Wetch C18柱(150.0 mm×4.6 mm×5.0 μm),流动相:0.05 mol/L磷酸二氢铵溶液-乙腈(89∶11),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4 nm,柱温:25 ℃,进样量:20 μL。 结果 5-HMF在1.45~2.61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7.4%(RSD=1.1%)。 结论 采用HPLC测定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液中的 5-HMF方法简便,准确可靠。
2016, 32(9):1320.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护士长管理效能的影响。 方法 以2012年3月起该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372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比较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前后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护理管理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后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中专业技能、认真查对、健康教育、正确指导等指标,护理质量中基础护理、静脉治疗管理、安全管理、病室管理、特一级护理等指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如工作主动性、服务态度、语言沟通能力、医疗环境、仪表行为等方面的评分均较开展前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中护理纠纷、用药差错、护理差错发生率均较开展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护士长的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2016, 32(9):132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苏南地区汉族人群白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819C/T多态性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在溧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及武进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UAP患者146例作为A组,另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患者153例作为B组。采用DNA试剂盒提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DNA,用回收试剂盒回收PCR产物,进一步测序鉴定IL-10基因819C/T多态性,检测血糖和血脂等生化指标。 结果 IL-10基因启动子819C/T在A、B组中均存在CC、CT和TT 3种基因型,且基因分型符合Hardy-Weinbery平衡;A组中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对多个危险因素行多元logistic回归性分析,提示IL-10 基因启动子819C/T 3种基因型与UAP的发病仍无相关性。结论 IL-10基因819C/T多态性与苏南地区汉族人群UAP的发病可能无相关性。
2016, 32(9):132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对提高医护一体化查房执行率的有效性。 方法 在实施QCC活动前的2015 年4月随机选取370次查房作为对照组,均采取常规方法管理医护一体化查房;另在实施QCC活动后的2015年9月随机选取379次查房作为观察组,均运用QCC管理医护一体化查房。比较QCC活动前后医护一体化查房的执行率。 结果 医护一体化查房的执行率由QCC活动前的23.8%上升到活动后的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QCC 活动能够提高医护一体化查房的执行率,提升护士专业水平。
2016, 32(9):132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区别,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8~12月在该院就诊的221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使用FQ-PCR及ELISA 法对HBV进行检测,探讨FQ-PCR的检测方法、阳性率及临床意义。 结果 FQ-PCR 检测共检出134例阳性标本,阳性率为60.63%;ELL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 e抗体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36.20%、6.33%、33.48%、15.32%、43.90%)均低于FQ-PCR对HBV-DNA检出的阳性率(60.63%),且分别与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FQ-PCR能够直观地反映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情况,适合早期诊断并指导临床用药,其诊断和指导意义高于ELISA 法,且操作快速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2016, 32(9):1342.
摘要:
2016, 32(9):1360.
摘要:
2016, 32(9):1366.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1b型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将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00 例1b型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PEG-INF α-2a 每周180 ?滋g联合利巴韦林15 mg/(kg·d)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普通干扰素α-2b(INF α-2b) 600万U隔天1次联合利巴韦林15 mg/(kg·d)治疗。治疗48周后停药,随访24周。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及随访24周时的持续病毒性应答(SVR)率、ALT复常率,进行分析比较,并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时ETVR率为86%,SVR率为57.5%,明显高于对照组(ETVR率为64%,SVR率为3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时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及随访24周时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EG-INF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1b型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普通INF α-2b联合利巴韦林,不良反应相当。
2016, 32(9):136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慢性脑缺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7例慢性脑缺血患者行常规颅脑平扫、CTP及CTA检查,测量颅内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值,并分析患者CTA图像。 结果 37例慢性脑缺血患者中有32例发现脑灌注异常,表现为异常灌注区MTT、TTP值较对侧镜像区明显延长,CBV值较对侧镜像区增高,CBF值较对侧镜像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83、7.209、2.426、-5.319,P<0.05)。CTA能准确显示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或闭塞29例,ICA或MCA轻中度狭窄6例,其余2例正常。 结论 CTP联合CTA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慢性脑缺血存在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血管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6, 32(9):1370.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估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对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导致黄斑水肿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因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导致的黄斑水肿患者34例(35眼)。观察比较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前后视力、眼压和黄斑中心厚度的变化。 结果 34例(35眼)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1周、术后1、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值均较注药前升高,中央黄斑厚度均较注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术后1周、术后1、3个月平均眼压较注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黄斑水肿的程度,提高患者视力。
2016, 32(9):1372.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老年胆结石手术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 方法 选取2013~2014年在该院进行胆结石治疗的老年患者88例,均通过病情确诊符合手术要求,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一般保守治疗;而观察组均采用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18%(41/44)]高于对照组[68.18%(30/44)],而并发症发生率[6.82%(3/44)]低于对照组[18.18%(8/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对一般保守治疗而言,手术治疗具有并发症较少、治疗效率较高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016, 32(9):137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将创面床准备理论应用在慢性伤口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将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在该科住院的60例慢性伤口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采取创面床准备理论进行换药,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换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医疗费用等。 结果 研究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20.5±2.3)d]、VAS评分[(3.0±0.2)分]、医疗费用[(4 720.0±90.2)元]明显优于对照组[(30.6±3.2)d、(5.0±0.5)分、(6 865.0±98.2)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创面床准备理论对慢性伤口患者在伤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疼痛、降低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2016, 32(9):1375.
摘要:【摘 要】 目的 研究并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止肺部感染的影响。 方法 将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6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纳入研究, 并随机分为气管切开组与对照组,各32例。气管切开组患者在手术结束24 h后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患者在未发生肺部感染前均不切开气管,对比两组感染情况。 结果 64例患者中共发生肺部感染40例,其中气管切开组12例,对照组28例。气管切开组患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19例患者的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气管切开组感染控制率为75.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5.7%,且气管切开组控制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行早期气管切开法能够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该种措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2016, 32(9):1377.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联合外用药物治疗肛周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该科收治的肛周皮炎湿疹患者93例,并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早上外用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涂擦肛周皮损,并口服依巴斯汀片每天10 mg;同时治疗组患者晚上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对照组患者晚上外用尿素软膏涂擦肛周皮损作阳性对照,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46.81%,总有效率为80.85%,明显高于对照组(痊愈率为23.91%,总有效率为5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4、8.58,P<0.05或0.01)。 结论 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用治疗肛周皮炎湿疹效果好,方法简单、实用。
2016, 32(9):137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45岁以上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使用韩国EXA-3000 X骨密度仪进行前臂BMD检测的45岁以上体检者1 697例。 结果 1 679例受检者中骨量减少率为29.7%,骨质疏松率为22.0%。女性骨密度检查异常率(67.4%)高于男性(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成骨细胞功能减退和激素合成减少等多因素促使男女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男性雄激素对维生素D的合成有促进作用且随增龄减少不显著,而女性因雌激素分泌减少,女性发生骨密度检查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2016, 32(9):1380.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地佐辛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治疗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该院疼痛门诊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胸背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D组(地佐辛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各15例。D组患者采用0.2%利多卡因20 mL、曲安奈德10 mg、地佐辛5 mg;C组患者采用0.2%利多卡因20 mL、曲安奈德10 mg,两组分别行对应椎旁神经阻滞及肋间神经阻滞。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即刻(T1),阻滞后2 h(T2)、6 h(T3)、24 h(T4)、48 h(T5)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D组在T2、T3、T4、T5时的VAS评分明显较C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行神经阻滞治疗时加入地佐辛可加强镇痛效果。
2016, 32(9):1382.
摘要:【摘 要】 目的 通过测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鼻咽分泌物中EBV-DNA定量值,探讨其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入住该科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97例,测定鼻咽分泌物EBV-DNA水平,分析EBV-DNA定量值与患儿性别、年龄、发热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异常淋巴细胞值、脏器功能损害、更昔洛韦治疗的关系。 结果 EBV-DNA定量值在男女性别组、有无肝和(或)脾肿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与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异常淋巴细胞值无相关性,但与白细胞计数有相关性。肝功能异常组EBV-DNA定量值高于肝功能正常组,更昔洛韦治疗组EBV-DNA定量值高于非更昔洛韦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BV-DNA定量值与肝功能异常及更昔洛韦治疗有关;EBV-DNA定量值越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功能损害可能性越大,需要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2016, 32(9):138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枸橼酸铋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抽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枸橼酸铋雷尼替丁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41/42),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5.24%(40/4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2/4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6/42),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83.33%(35/4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5/42)。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枸橼酸铋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其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安全性均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2016, 32(9):1385.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中药活血降浊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90例NAFL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在强调戒酒、控制饮食、适度运动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中药活血降浊方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葡醛内酯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包括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血脂、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TG)]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精神疲乏、胁痛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ALT、AST、TG指标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39/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20%(2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中药活血降浊方能改善NAFLD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调节血脂,减轻NAFLD的严重程度,是治疗NAFLD的有效方药。
2016, 32(9):1387.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体外电场热疗、中药灌肠联合治疗在慢性盆腔炎并发盆腔积液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慢性盆腔炎并发盆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中药灌肠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中药灌肠、体外电场热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盆腔肿块消除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组经治疗后显效率达82.5%(33/40),总有效率达97.5%(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57.5%(23/40)、82.5%(33/40)],且治疗组盆腔肿块完全消退比例达75.0%(30/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2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药灌肠、左氧氟沙星抗菌治疗联合体外电场热疗在慢性盆腔炎并发盆腔积液治疗中临床效果更佳,炎症消除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 32(9):138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12日至2015年5月29日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109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09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咳嗽91例(83.49%)、咳痰91例(83.49%)、肺部湿啰音76例(69.72%)和发热84例(77.06%)。胸部X线片或胸部CT表现为肺部浸润影。痰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鲍曼不动杆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痰培养合并血培养阳性4例。治愈93例,死亡16例,病死率为14.68%。 结论 卒中相关性肺炎是导致患者死亡和影响其功能恢复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必需及早预防、及时诊疗,合理使用抗生素。
2016, 32(9):139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ICP)持续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SCCI)术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该科收治的SCCI行开颅术患者86例,术中植入ICP探头。根据接受治疗的方式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神志变化、生命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判断病情并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进行动态ICP监测,并根据ICP监测结果指导脱水药物动态调整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 研究组预后良好率[74.44%(32/43)]明显高于对照组[55.81%(2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SCCI患者行开颅术后进行ICP持续动态监测,根据其结果可及时进行脱水药物调整,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2016, 32(9):1393.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某部队干部的血尿酸(UA)检测结果,以期为干部健康状况的监测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评估某部队2015年度630名受检干部血UA的异常情况。 结果 该部队受检干部高UA总体检出率为14.6%。<30岁、40~<50岁、50~<60岁组UA检出率均高于总体水平,男性UA异常比例及UA值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在该部队干部中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多饮水、戒烟酒,加强锻炼,保持适宜的体质量和腰围,以便降低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做好疾病的一级预防。针对血UA指标异常者,应动态管理,做好二级预防。
2016, 32(9):1395.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固定矫治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该院正畸科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固定矫治器中目前较常用的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矫治时间平均为23个月。观察并详细统计治疗效果。 结果 患者治疗后前牙排列[(8.87±0.72)分]、后牙排列[(6.22±0.67)分]、咬合关系[(2.40±0.31)分]、覆[(1.22±0.12)分]、覆盖[(2.23±0.12)分]、中线评分[(0.37±0.11)分]等PAR各项评分较治疗前[(0.62±0.11)、(3.20±0.19)、(1.72±0.16)、(0.12±0.03)、(0.08±0.18)、(0.02±0.02)分]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患者PAR总分[(16.51±2.15)分]与治疗前[(5.26±0.2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固定矫治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效果显著、应用方便,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2016, 32(9):139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陪护人员洗手依从性中的应用。 方法 2014年7~12月,该科成立QCC活动小组,依据活动主题对陪护人员手卫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陪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结果 QCC活动开展后,陪护人员的正确洗手方法、洗手指征的掌握率显著提高,完善了科内的洗手设施,同时医院内感染例数也有所下降。QCC活动后肿瘤科陪护人员洗手方法、洗手指征、洗手时间不合格率较QCC活动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QCC活动能有效提高陪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不仅保护了其自身健康,还大大降低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016, 32(9):1399.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 D-二聚体(D-D) 动态监测下实施预防深静脉血栓(DVT) 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 例。两组患者均动态监测血浆 D-D 水平。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预防DVT的前期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D-D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 D-D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护理干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动态监测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术期患者的 D-D 水平,实施早期针对DVT预防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DVT形成。
2016, 32(9):140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围术期氧气雾化护理干预对老年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该科进行氧气雾化护理干预的老年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8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1~6月未进行氧气雾化护理干预的老年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 d咳嗽咳痰情况和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咳嗽咳痰发生率(30.6%)显著低于对照组(49.2%);肺部感染发生率(24.7%)显著低于对照组(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围术期氧气雾化吸入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的呼吸道症状,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2016, 32(9):1403.
摘要:【摘 要】 目的 分析探讨对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68例行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干预路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 结论 对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水平,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改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2016, 32(9):1404.
摘要:【摘 要】 目的 观察整体护理模式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抑郁症患者9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观察组患者给予整体护理模式(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支持、工娱疗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模式的护理干预。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D、SD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整体护理模式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抑郁患者复发,改善社会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满意度、生存质量。
2016, 32(9):1406.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恢复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将该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1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及出院后每月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从出院后1周开始至3个月,通过短信进行延续护理,实行个性化指导,向患者发送健康知识、督促正确用药、调理生活饮食,及时解答疑问,帮助其解决恢复期遇到的突发问题。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抗凝知识知晓程度、抗凝用药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和抗凝知识知晓程度及对抗凝药物使用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 结论 延续护理利于护患之间进行沟通和指导,可提高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缓解患者的忧虑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6, 32(9):1409.
摘要:【提 要】 诊断学课程学习是基础医学转入临床医学的转折点,诊断学的知识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提升教学主体力,运用多媒体和心肺听诊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系统和教师的传、帮、带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医学生对诊断学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形成良好的临床诊断思维模式。
2016, 32(9):1410.
摘要:【提 要】 技术操作多,但是教学方法受限;教学课时数少,但是教学内容庞杂;患者病情复杂,但是师资力量良莠不齐;患者病情特殊,但是床旁教学难以实现,这四大原因导致肿瘤教学问题突出,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因此迫切需要革新教学方法以解决上述难题。自从2012年幕课(MOOC)教学法逐步席卷全球以来,MOOC以其“大规模性”、“开放性”、“自由性”和“精品性”等特点不断挑战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也为之带来改革的契机。该文结合肿瘤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系统阐述了MOOC法教学特点,对MOOC背景下如何提高肿瘤学教学质量进行了初步探索。
2016, 32(9):1412.
摘要:【提 要】 加强中药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素质中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通过开发《中药人文修养》特色课程和搭建中药人文素质教育“五平台”,校企合作全程实施以“尊重生命、诚实守信、精益求精”为核心内容的中药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了中药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学生中药人文素养缺乏问题,增强了学生对中药事业热爱、奉献和追求,提升了对企业忠诚度和服务意识。
2016, 32(9):1414.
摘要:【摘 要】 目的 了解该校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学习组织胚胎学情况,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该校2013级五年制本科中医专业1~3期班学生148人对理论课教学形式的满意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习的主动性及需求3个方面的看法。 结果 95.83%的学生对该学期组织胚胎学课程的理论课教学满意,54.17%的学生认为理论课教学节奏较快,37.5%的学生课前做了预习,54.17%的学生课后进行了复习。 结论 在教学中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并通过及时总结经验巩固教学成果。
2016, 32(9):1416.
摘要:【提 要】 药物色谱分析课程主要讲述色谱基本理论、各种色谱分析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以往的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需要提高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保证学习效果。首先,教师要强调色谱分析在药物分析中的重要性,其次,要采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点,最后,通过开设实验课使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16, 32(9):1418.
摘要:【提 要】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对本科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从神经病学本科教学出发,确定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改革,提出加强基础理论学习,重视能力和医德医风培养,并提高教师素质等教学重点,为本科医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有益的探索。
2016, 32(9):1420.
摘要:【提 要】 为了增强药学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其科研思维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和导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但是,以理论课堂知识讲解为主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科研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该文阐述采用“本科导师制度”的培养模式,由导师对学生的本科学习阶段进行全方面、深层次的指导,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科研能力培养,从而弥补传统药学本科教育的不足,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素质。
2016, 32(9):1422.
摘要:【提 要】 该文分析和阐述了传统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个人及该教研组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与方法,其中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建设、统一实践技能考评方法、加强技能教学、训练及考核,健全临床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等方面,以探索和建立妇产科实践性教学的新模式,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现代临床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2016, 32(9):1425.
摘要:【提 要】 当前我国互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互联网+概念正在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传统医疗模式由于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及制度问题无以承担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医疗需求,而互联网浪潮蔓延至医疗领域产生的新兴移动医疗产业成为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前沿,因此,重视并研究目前正处于朝阳产业的移动医疗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前瞻性与研究价值,而苏南作为经济发达与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地区,有着极强的代表性。该文通过对苏南地区医生与消费者关于移动医疗需求的调查进行原因分析。
2016, 32(9):142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门诊容易挂错号的病种及原因,采取相应的策略,降低错误挂号率。 方法 分别以2014年7月及2015年7月门诊挂号人次作为干预前及干预后的调查对象,分析挂错号的原因,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策略,比较干预前后总错误挂号率及重要原因。 结果 干预前后总错误挂号率(1.17%、0.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因挂号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挂错号人次所占比例(58.49%)低于干预前(78.59%),而因门诊医生“抢”患者挂错号人次所占比例(19.81%)高于干预前(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结论 通过采取优化门诊挂号流程、提高挂号工作人员及导医的分诊能力、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等措施,可以降低错误挂号率。
2016, 32(9):1430.
摘要:【摘 要】 目的 调查噪声作业工人健康状况损害情况。 方法 2015年1~3月,选择噪声作业工人479例(噪声作业组)及非噪声作业工人400例(对照组)进行调查,按照职业健康检查表内容进行体检,检测心电图、胸部X线片、肺功能、血压、听力等项目,了解患者神经衰弱、心电图异常、高血压情况及听力损害情况。比较两组神经衰弱、心电图异常、高血压情况及听力损伤的发生率。 结果 工作场地噪声为90~120 dB。作业人员的主要防护措施为耳塞,但使用耳塞者只有110名,使用率为22.96%。噪声作业组高频听力损伤发生率为15.2%,语频听力损伤发生率为4.8%,神经衰弱发生率为93.7%,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21.5%,高血压发生率为11.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5%、0.2%、43.2%、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噪声工作环境对工人的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均有严重的损害作用,尤其是神经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防护。
2016, 32(9):1432.
摘要:【提 要】 探讨“5S”管理理念(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在手术室物资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将“5S”管理模式纳入日常手术室物资管理,制订要求和相关措施,减少了寻找物品的时间及巡回护士进出手术间的频率,加强手术间的管理。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习惯、遵章守则、提升护理人员品性,增强了自律性和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和护理人员的素质,制订出一套共同遵守的规范化管理方法,提高了手术室护理工作效率,确保了手术患者安全。
2016, 32(9):1433.
摘要:【提 要】 为探究急诊抢救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选取该院2015年1~10月的抢救文书记录,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对急诊抢救记录中所出现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提升了急诊抢救记录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主编:吴昊
编辑部主任:钱程华